综艺节目《乘风破浪的姐姐》完美收官,成团之夜“姐姐们”炸响媒体平台,在经历了舞台的沉淀和人物的自白后,乘风破浪的“姐姐”从一个名号,似乎变成一种符号,自信、专业、勇敢,成为当代女性所共同认可的品质与精神气质。
本报记者 吴萍
《乘风破浪的姐姐》让人眼前一亮,表达出自己成为大家的共识。
语言是有意义的,表达是有力量的。大胆说出自己的需要,获得机会;充分展现自己,获得成功。
舞台上光鲜亮丽的歌手、演员,台上“姐姐”乘风破浪,台下亦会泛起“浪花”。生活中的女性,会有多少人心里偷偷藏着“我不会”“我不能”“我不敢”“我不配”的声音?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市心理卫生协会冯健表示,能在一时间激起广泛谈论,这个节目最大的亮点是看到了他人的成长和蜕变,引发自己内心共情,渴望能够学习他人那样去酣畅地表达自己。
大家都知道十几岁的年纪被称为青春叛逆期,而实际上两三岁时才是真正的叛逆期。这个时候孩子开始有了自我意识,会用“我”宣示主权;常常把“不”挂在嘴边。
假设一个场景:孩子有一个心爱的玩具,别的小朋友想玩的时候,他会说:“不行,这是我的”。在我们的传统教育中,爸妈们往往会苦口婆心地教育自己的孩子:“别那么小气,跟小朋友一起玩,要分享”,更有甚者会夺过孩子手里的玩具,塞给那个想玩的小朋友。
拥有玩具的孩子,当他对外宣布自己的主权时,得到的是否定,是对自己的侵犯和掠夺,是强加给他的“分享”。成人的行为破坏了孩子自我意识的建立,长期被否定的结果是,这个孩子逐渐没有了自己的边界,受到侵犯时没有力量‘说不’,用隐忍压抑自己内心的感受。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久之,是不利于身心成长的。
而想玩别人玩具的小朋友,通过语言表达自己想玩玩具的需求,如果他时而被允许,时而被拒绝,那他就懂得了想玩别人的玩具是要经过允许的,学会感谢他人的分享,也学习接纳他人的拒绝。成人自作主张的“分享”,会让这个孩子无法形成与他人的界限感,久之,就会屡屡做出越界的事情来,容易侵犯到他人而不自知,给自己带来人际交往等等的困扰。
以此可见,在孩子小的时候,是成人给他们无条件的爱和安全感,尊重孩子的选择权、所有权,尊重孩子的需要,是可以发展出一个人的健全人格的。
冯健说,心理学有个说法,喜欢一个人往往是因为这个人拥有的某种特质是自己欣赏的;或者是自己没有,却很想拥有的特质。这就不难理解,“姐姐们”乘风又破浪,折射出更多的“浪花们”对直言、敢于挑战权威率真品质的高度期待。愿每一个女性都可以乘风破浪,做最真实、最美的自己。(G)(2)
新闻推荐
宁静“我喜欢当队长,因为队长就是C位。但是有点儿累。”9月2日晚9点,忙完了工作的宁静,接受了封面新闻记者采访。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