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档综艺节目引起了很大的争议。这档节目的第一期,就讲了一位30多岁的女博士,因为想改变一下自己的生活而求助节目组,结果却因为“母胎单身”而被节目组各种嘲笑。
综艺节目里呈现的价值观不是凭空产生的。在现实生活中,杭州一位30岁的女博士小林主动向领导申请春节加班,仅仅是因为被催婚催怕了,不想回家……
每次看到这类新闻,我都觉得一阵后怕。天啊,幸好我已经结婚了!但恋爱、结婚这种事情真的有很大的偶然性啊。如果人生再来一遍,我也不能保证我一定能按时完成“结婚任务”。也许一个小小的决定改变了,人生的轨迹错开了,很可能我也会“母胎单身”至今。
更何况,我身边的同学、朋友中,依然有很多单身女性,她们很优秀,也很可爱,只是因为各种原因,始终没遇上合适的人。她们“每逢佳节被催婚”的遭遇,实在是无比尴尬。任是平时在职场叱咤风云的精英女性,此刻也只能无可奈何。
作为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春节更是被誉为“催婚黄金周”,不论在公司职位有多高,只要一回老家,单身人群就是七大姑八大姨口中的“弱势群体”。这件事最无奈的地方在于,所有的压力都来源于最亲密的人,躲无可躲。
就算自己有再多道理,面对亲人强烈的情绪“控诉”也会感到“理屈词穷”。就像新闻里的小林,自己不想回去相亲,妈妈就在电话里哭喊:“你是要妈妈在老家抬不起头吗?人家都在说,你家闺女这么大年纪了还没嫁出去,肯定是有毛病。”
“有毛病”的到底是谁呢?单身真的没那么可怕。但在强烈的“催婚”冲动之下,相亲就成了无数家庭的选择。一份调查显示,89%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年底会被催婚,其中一半的受访者在“工作1-3年(不含3年)”就被催相亲了。
然而,人一旦被扔到相亲场上,户籍、房产、学历、收入……这些因素就首先成了判断一个人的“量化”标准,你喜欢什么、性格如何、最近在想些什么……这些与“人”更紧密相关的内容,都成了无关紧要的事。这也是为什么相亲现场往往成为大型尴尬现场的原因。人被物化了,但在这种情形下,又不得不被物化。
前几年,父母们为子女罗列择偶条件,竟然形成了一份“相亲价目表”;最近,“直播相亲”开始走红,但要在某相亲网站上直播相亲,聊一小时得交172元。这样的相亲跟感情还有多大关系呢?恋爱、结婚变得越来越像生意,就算“成交”了,以后真的能幸福吗?
去年春节,网上有个段子:春节须知,上学的,不要问成绩;上班的,不要问工资;做生意的,不要问收入;单身的不要问有没有对象;有对象的不要催结婚……文明过年,幸福你我他。
你看,每个人群都有每个人群的烦恼,但这些烦恼并不是什么错误。单身固然有遗憾,但谁的人生又完美呢?
父母亲戚们,不妨把心都放宽一点吧。卸下这份焦虑,顺其自然,儿女没对象的日子也可以很美好。春节快到了,还是好好过节吧。(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新闻推荐
脱口秀(talkshow)原意为电视谈话节目。2000年前后,受外国同行启发,我国电视工作者开始尝试制作脱口秀节目,一系列节目深入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