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现音乐圈娱乐新生态 周杰伦
王一博、肖战
本月有两场重量级演唱会在南京上演,分别是《陈情令》国风音乐演唱会和周杰伦演唱会。这两场演唱会,有着太多属性的不同,比如从表演主体的角度来讲,前者是拼盘演唱会,后者是个人演唱会;从音乐内容属性来看,前者是影视IP的延伸产品,后者是音乐产业体系的传统项目。如果再从市场与受众的角度考虑,陈情令国风音乐演唱会,更像是一个热门话题从线上来到线下,而周杰伦演唱会则像是一个时代歌迷的同学会。
周杰伦和王一博、肖战走红相差19年,这19年间,时代和偶像都变了,但有些东西却没变。
能红的人都不会是意外
作为曾经的“阿尔发音乐”老板,吴宗宪在决定要给周杰伦发行首张专辑《Jay》时,根本不可能想到这张专辑会成为华语流行音乐整体转型的一个标注。而周杰伦本人,更会成为未来二十年华语流行音乐的时代偶像。同样的,开播当天才定档的《陈情令》,片方也很难想到会因此将肖战和王一博两人瞬间推到了顶级流量艺人的位置。
无论是当年的周杰伦,还是现在的肖战、王一博,他们的成名都像是一次偶然和意外,完全是在脱离音乐行业自我可控体系之后的野蛮生长。
这其实也是一种很有意思的现象,音乐公司看好的新人,花了重金定位包装却不红,但另外一些新人,却“莫名其妙”红了。这种“意外”背后,实际上也是流行文化的一种必然。流行文化其主导权和选择权,实际上就是在万千大众手中。一旦万千大众在某一个点上形成共识,他们的喜好就会聚沙成塔,因此捧红周杰伦,也会捧红肖战或王一博。
其实,流行文化的真正意义,就是作品能够被大众接受。二十年前的年轻人喜欢周杰伦,是觉得他很有个性、很酷,和之前的歌完全不一样。而二十年后的年轻人喜欢肖战和王一博,除了觉得他们帅,也和他们在《陈情令》这个IP里的国风人设有关,国风、国潮恰恰又是这个时代的流行文化。
这么看起来,周杰伦、肖战和王一博的走红,就一点也不意外了。
从多栖艺人到融创机制
周杰伦的演唱会门票卖得好,一点都不让人觉得奇怪,但这一次《陈情令》国风音乐演唱会的门票,价格炒得比周杰伦门票还高,确实出乎很多人意料。
肖战和王一博因为《陈情令》一跃成为顶流艺人,关键的原因,还在于他们有属于自己的作品。除了《陈情令》的角色之外,王一博的《不忘》,肖战的《曲尽陈情》,以及他们合唱的《无羁》,都因为电视剧的影响力,成为了出圈的歌曲。
不要觉得歌手因为影视作品出名,是音乐圈的不作为。事实上,在这个互联网的时代,原本各成行业体系的影视、音乐、综艺等等,都已经开始形成一个综合的娱乐新生态。
就像这几年的音乐行业,传统的唱片公司包装体系,已经是很稀有的存在,新人的出道途径,更多是通过综艺节目、短视频、社交媒体等等平台。其实,这种泛娱乐化的现象并不是互联网时代的特色。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香港和台湾演艺圈,就已经有多栖艺人这个概念。只不过在互联网时代,因为平台更多、渠道更广、方式多样,让已经多产业的造星体制,打造得更为完善,并形成现在的融创机制。
总之,一个泛娱乐圈已经形成,艺人的发展渠道和机遇更多了,但与此同时,也对艺人的综合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周杰伦们始终是乐坛基石
那是不是以后当歌手,一定要多才多艺、擅长跨界才行?这其实可以有两种答案。对于大部分艺人来讲,技多不压身。更何况,像刘德华、郭富城这样的前辈艺人,已经用他们自身的经历做出了最好的榜样。
但也不是所有的音乐人,都适合这种泛娱乐化的发展。娱乐圈既需要多才多艺的明星,也需要在音乐上有专业建树的专才和怪才。
这其实同样也是一个音乐娱乐领域最好的生态。流行文化是一种具有包容性的文化,它需要偶像歌手用颜值来取悦大众,需要神曲歌手用旋律来让众人传唱,它也需要一些人文歌手,赋予音乐一些更深层次的寓意和思考,同样还需要一些技术狂人,用演奏、编曲等等方面的专业技巧,去推动音乐风潮的变化。
唱作型音乐人,始终是乐坛的音乐门面、技术担当,而唱作人可以台前、亦能幕后的转换,更能够形成乐坛的创作和制作基石,这也才是流行音乐的未来。 据北京青年报
新闻推荐
舍弃多余的物品、无效的交际还有让你感到疲惫的执念…… 别让“错失恐惧症”,蚕食了你的生活
刚刚过去的“双十一”,你收获了多少战利品?你听着李佳琦的“买买买”又入手了多少颜色差不多的口红?去年家里囤着的面膜乃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