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第一个走红的汉字,是“盘”。
在文玩界,“盘”是一个专有词汇,大意是说用手反复摩挲文玩,利用手上的油脂在文玩表面生成包浆,使其更光滑更具价值。
而“盘”之所以流行,大体源于去年某档综艺节目里一个名为《文玩》的相声。一个玩文玩上瘾的人,看到什么都想盘一盘。
于是,“盘它”就从相声中的“包袱”,变成了网友争相练习造句的流行语。
亚洲杯中国队对阵泰国队,“盘他!”
路遇可爱小猫,“盘它!”
交警对付违规行为,还是“盘他!”
一时间,万物皆可“盘”。
因为硕士时期研究方向是社会语言学,每有新词新语出现,我总会多留一点心。但渐渐地,也常有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觉。流行语数量之大、更新速度之快,多少有些让人应接不暇。从两三年前的“蓝瘦香菇”,到去年的“真香”“安排上了”,再到“盘”,我们迎来送往了一个又一个热词。
某种程度上,这还成了检验一个人是否能跟上社会步伐的标准。从一开始理解不了某个“梗”,到慌乱地搜索查找,再到在社交中准确地运用——一次时尚的表达就由此完成。
就拿“盘”来说,喜欢的东西拥入怀中搓揉是“盘”,对看不惯的人与事进行“修理”也是“盘”,啃下一块硬骨头还是“盘”。总而言之,就像一个暗号的确认,只要用上“盘”,就是对的人。
在如此“盘”来“盘”去的语言狂欢下,我也忍不住会想,这到底是一种有效的表达,还是一次次对流行的消费?当我们致力于“盘”时,谁还记得曾经风靡一时的“给力”?
就像是通货膨胀,当万物皆可“盘”、可“安排”时,也意味着它们离一文不值不远了。
或许不只是几十上百个词汇的命运如此。在这个信息传递极其方便和快捷的时代,文章、视频乃至人,都可能成为“爆款”。若是没有强大的基础和扎实的底子,爆款过后很可能什么都没留下;而那些总是追随爆款而动的人,或许什么都没得到。
社会不断运转,必然有流行语出现。无论是从学术的角度,还是从普通网友的角度,我都认为流行语是十分有趣的存在。毕竟,像“吃瓜群众”这样的词,似乎真的很难找出同样简洁又表达到位的替代说法。
只是,在爆红、戏谑、重复之外,还有更多经过大浪淘沙后留下的东西值得我们投入心力。
不久前,我翻开那本放在案头已久的茨威格的《昨日世界》,它不算畅销,也没有博眼球的话题,更不自带流量。但只需四五页,作家那磅礴大气又优美细腻的文字就彻底吸引了我。此时,哪里会管这本书是不是实用、能不能成为社交谈资,只想着“读它”,或者用时下的话说:“盘它!”
想来,最好的包浆,或许不靠细致入微的“盘”,而要靠时间的沉淀。
新闻推荐
就网友提名来看,吴尊、周杰伦、潘粤明、邓超、朱亚文等纷纷上榜。首先是吴尊,老婆是年少时的初恋。从青涩到成熟,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