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场景式读书节目《一本好书》上线,用舞台剧的方式呈现书中的故事。这部由《见字如面》导演关正文打造的节目在两期之后即收获2500余万播放量及豆瓣9.3分的高分评价。虽然舞台剧的“表演”似乎抢了“阅读”的主题,但在纸质阅读低迷的时代,能够打造一档让观众翻开纸质书籍的节目,关注阅读这件事情,本身就值得肯定。
用舞台剧呈现书中故事
10月8日,大型场景式读书节目《一本好书》在腾讯视频上线。此后每周一期,共十二期节目,推荐十二本好书,并用舞台剧的方式呈现书中的故事。这档由《见字如面》原班制作团队打造的文化类新综艺节目,主角由“信”变成了“书”。节目播出两期后,豆瓣评分高达9.3分,可谓非常傲娇,腾讯视频播放量两期相加2500余万。虽然在《见字如面》之后播出,但据节目总导演关正文介绍,《一本好书》研发的时间更早,连《见字如面》都是它的副产品。
《一本好书》虽然致力于“让更多中国人读好书看好书”,但节目的呈现方式却更像一台舞台剧。没有由专家学者枯燥地讲述经典好书的主要内容和文学价值,也没有对书中段落的大片段诵读,而主要以舞台戏剧、图文插播等新型的表演形式配合360度的沉浸式舞台,由实力派演员参演,辅以文化大咖的精彩点评。节目第一期推荐的英国文学巨匠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将小说中的诸多场景搬上了舞台,由黄维德、赵立新等主演,展现了小说的部分故事脉络;节目的第二现场则由陈晓楠、蒋方舟、朱大可三位嘉宾品评此书。
这无疑是在国民阅读率普遍不高的文化背景下推出的一档鼓励国民读书的节目。数据调查显示,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66本,比2016年的4.65本略有增长,人均电子书阅读量为3.12本,略低于2016年的3.21本。只有一成以上国民全年纸质图书阅读量超十本。比较美国、日本、韩国和西欧发达国家的阅读数据,国人人均阅读量仍有不小的差距。
引导国人尤其是青少年多读纸质书籍正是《一本好书》节目的初衷:用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带观众读一本书,留给观众更多时间去读剩下的书。
“一出好戏”还是“一本好书”?
在一大票娱乐类综艺节目中,近几年的几档读书类节目犹如一股清流,给观众带来了不同的观感。比如此前凤凰卫视梁文道主持的《开卷八分钟》,每期节目用八分钟的时间介绍一本书,用言简意赅的方式给读者讲述一本书的精髓。这两年央视打造的大火的《朗读者》节目,则邀请了各个领域有影响的嘉宾到现场分享他们的故事,并朗读和他们经历相关的美文,让观众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背后蕴含的人文情怀。此外,还有《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等文化类节目,无不激发了观众对文化的热情。
文化类综艺普遍面临着高冷与娱乐化之间横亘的边界。在不少受众那里,文化是“阳春白雪”,他们也就先入为主地认为文化晦涩难懂,纷纷敬而远之。因此,降低文化的准入门槛、娱乐化地展现文化内容成为文化类综艺的普遍策略。比起其他荐书类节目,《一本好书》首创场景式读书,用影视化的手段呈现经典书籍,用舞台化场景还原书中的情节冲突、人物性格和优美语言,将养分提炼出来呈现在观众面前,带给了观众多元、新鲜的“读书”方式。
不过,纵观90分钟的节目,舞台剧部分占到三分之二左右,嘉宾们的点评反倒弱化成了“花絮”。在图书和演员的博弈中,演员们精湛的表演有些喧宾夺主。观众的评价大多数停留在“赵立新、黄维德的台词功底好到爆”“360度的沉浸式舞台,让视频前的观众也仿佛置身于剧场中身临其境”,而鲜有人关注到书籍本身。“一本好书”变成了“一出好戏”。该节目点评嘉宾朱大可告诉记者,他也担心因为舞台演绎太过精彩,导致观众只看节目而不去阅读纸质图书。毕竟,文字的玄妙只能通过读者亲身阅读才能体味得到。
这不只是《一本好书》这档节目面临的问题。此前,《中国诗词大会》用竞赛的形式,《经典咏流传》用“唱”的形式,《国家宝藏》用“演”的形式,呈现了文化类节目的多样性,却都难免让文化变得有些碎片化和快餐化。
但其实,我们很难苛求文化类节目做得既充满文化味又不失娱乐性,这些旨在推广文化、鼓励读书的节目,哪怕只让一小部分观众重新翻开一本纸质书籍,就已经体现了它的价值。 (记者徐敏)
新闻推荐
张馨予发文悼念引来不少网友热议,张馨予在微博发长文悼念自己养了18年的狗狗。爱狗去世,张馨予难过不已,粉丝也纷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