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脉影像经络,洞察文娱风潮
十年前,张艾嘉就曾鼓励刘若英往幕后发展。当时,刘若英不相信自己可以当导演。“除了胆怯,更多的是抗拒”,刘若英坦言。
这种胆怯和抗拒不难理解,对一个视“独处”为与生俱来的天赋和狂欢的人,当导演,就意味着每天需要面对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纷纷扰扰的人情世故,那当然是最忧心忡忡的。
有一次,刘若英跟五月天的石头说:“对于你来说,独处需要学习,相处不需要。而我刚好相反。”
在张艾嘉之后,身为监制和导演的张一白,同样找到奶茶,反复鼓励奶茶做导演。张一白懂得奶茶的幽默和酸楚,他相信奶茶可以讲一个很好的故事。刘若英有自知之明,没怎么考虑张一白的鼓励。
还好,张一白没有放弃。在后来的数年中,他无数次飞到刘若英巡回演唱会的城市,探访刘若英,试图说服刘若英。
刘若英、张一白
张一白的坚持不懈,终于促成了电影《后来的我们》的问世。《后来的我们》改编自刘若英在2011年出版的散文集《我的不完美》中的短篇小说《回家过年》。
看完这篇1622字的短篇小说,我终于理解,张一白为何如此执着地“不放过”刘若英,鼓励她当导演。
在相对浮躁的演艺圈,刘若英可以说是影视歌三栖明星中一股清流。因为,在影视歌三栖之外,刘若英还爱孤独地写作。可以说,写作是刘若英从喧嚣世界隐遁的时光机,是她躲进自己专属世界的任意门,是她用来安放细微的快乐、敏感的心事的最后一片净土。
《回家过年》寥寥数笔,刘若英就把一个青梅竹马的爱情故事勾勒出来,文笔凝练,情思悠长。读毕,仿佛能看见奶茶一个人安静宅在房间里,在书桌上,幸福地书写着一个个动人故事。你亦能折服于一个明星,不仅可以绽放于片场、录音棚、演唱会舞台,还能拥有如此出色的讲故事能力。
好故事不在取悦所有人
《回家过年》故事里的主人公,男生叫阿志,女生叫淑芳。小说开头是两封信,第一封是淑芳给阿志的信,头句话便是:“好久没有给你写信了…小时候,我们天天见面,天天写信。”
阿志回信:“有点惊讶于你的喜讯,不过终于有人能真正让你依靠了,这是好事…PS:我老婆怀孕的事谁告诉你的?哈,两个多月了。”
两封信,淡淡几句话,就仿佛把两个人的前世今生、悲欢离合都勾勒了出来。接着,小说以第三人称叙述:在一个叫美浓的村镇,阿志和淑芳从小一起长大,他们恋爱了,然后分手了,成家了,只是他们的伴侣,很遗憾都不是对方…
《后来的我们》基本沿袭了《回家过年》的故事主体。包括林见清(井柏然饰)和方小晓(周冬雨饰)分手了,还相约回家;包括合伙瞒着林父(田壮壮饰)说他们仍是情侣;林父对方小晓念念不忘,给方小晓写信;林父故意不拆穿他们的情侣谎言等。
然而,电影和小说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给出了两人分手的理由。电影中,林见清误解方小晓一直想要的生活,就是有一套房,是优渥的物质生活。而在方小晓心里,她最想要的是爱和家。当林见清说:“你不是一直以来就想要一套房吗?”方小晓说:“你有病啊。”
林见清看轻了方小晓,那是最让方小晓痛心的地方。
刘若英在接受幕味儿采访时曾说,她拍这部电影,不是单纯为了孤芳自赏,或自娱自乐,而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在电影中看到自己。
所以,她花了很多时间,到北京地下室勘景,跟不同的人交流,倾听他们的故事,了解他们的挣扎。既为了电影有真实的依据,不致沦落信笔拈来飘在空中的虚构,也为了让观众在电影中看到自己。
我个人非常喜欢刘若英。她这种与观众“休戚与共”的创作取向,让我感到滋味难言。一方面,她关注别人的困境,照顾观众的情感,这是好事。另一方面,这究竟是关注,还是迎合,会不会迷失本心?
喜欢刘若英,大概是因为她身上,陈升形容的“出水芙蓉”的素雅,是知世故而不世故,处江湖而不江湖的善良。舒适地活着,无须用力讨喜。恰恰是喜欢她的这一份自然和淡然。
我不禁想到了自己非常喜欢的电影《恋恋风尘》。它讲了一段因男主人公服兵役而错过的青春爱情,亦是“错过”的主题。影片没有站在观众的视角,没有为了引起巨大共鸣的野心,而是以平常心,以平平实实的方式,讲了一个身边人的故事,一气呵成,气脉相通。
《恋恋风尘》
那种从土地里生长出来的质朴真实,那种切切实实的细腻情感,让人真切地感受到,这故事是由生活脱胎而来,娓娓道来,不刻意煽情,反而愈发动人。当然,艺术没有一成之规,没有固定标准,但是艺术创作也有规律,真实情感永远是不变的衡量标尺。
说到底,还是怕有一天,刘若英成为了大家的刘若英,却独独不是刘若英的刘若英。反倒南辕北辙,适得其反。
一转身的离开,就成了一生的念念不忘
许久以前,看过《少女小渔》。因为这部电影,真正喜欢刘若英。
《少女小渔》讲了台湾女生小渔,为了跟在美国留学的男朋友在一起生活,非法逗留美国,每天提心吊胆防着移民局的人。
于是,她的男朋友想了一对策:让她跟一个外国男人假结婚,以此换得合法留在美国的资格。假丈夫对小渔的关心,让小渔渐渐把他视为好朋友。男朋友不免猜疑吃醋。
《少女小渔》
后来,小渔为了照顾生病的假丈夫,逗留在假丈夫的房间。男朋友让小渔五分钟内离开假丈夫的房间,下楼走人。在那五分钟,小渔艰难地抉择。最终,小渔没有下楼。楼下的男朋友,开着车呼啸离去。此后半生,便是天各一方。
短短五分钟,下楼与否,不过一个小小的选择,就决定两个人一生的缘分。说来多么令人唏嘘!
在《后来的我们》中,同样有这样的桥段。就像方小晓十年后所说:“如果当时你上了那趟地铁,我这一生就跟定你了。”就像林见清说的:“如果当时你不上那趟地铁,我们说不定这一辈子就能够白头偕老。”
或许,在刘若英的感情中,“如果”永远是她痴迷的一个命题。在2004年,刘若英出演电视剧《她从海上来》,在其中扮演张爱玲。为了研习剧本,她阅读了大量张爱玲的书。
林见清和方小晓在十年后见面的对话,有张爱玲在《半生缘》中那句“世均,我们回不去了”的影子。刘若英为现实中,那些痴男怨女的擦身而过而深深哀婉,亦是自己对于过往感情恋恋追忆的投射。
在《我敢在你怀中孤独》中,刘若英写了跟一个心理医生友人的谈话。彼时,刘若英怀孕在身,人生即将踏上新的旅程。刘若英坦言,不知道未来的自己,能否当一名好妈妈,所以这趟崭新的旅程,她不知道是不是“对的”。
那位友人笑说:“你就算买对票上对车,还是想跳车。”刘若英笑了,并说友人“一语道破了我的心情”。
可以说,刘若英的这种对所处环境、所处关系永远保持“不甘”或“怀疑”的性格底色,让她比常人更容易沉浸于追忆,更热衷于“假如”,更对往事旧人恋恋不忘。
这种追忆,不是不满足于今天,是对过往足够深情。
刘若英的话,让我想起,旅游作家傅真的一段话:“我渐渐明白真正吸引我的并非田园和都市,出世或入世,而恰恰是这两者的转换和平衡,是不确定变化本身。我们真正恐惧的是一成不变的生活。即使它建立在世界上最美丽的地方,即使它意味着富裕和安稳。唯有变化让我满足,充满不确定的明天才是明天。”
双子座的刘若英,她常说,她的个性有很矛盾的部分。或许,她的矛盾并不独特,这种对确定性的不安,或许存在于普遍的人性。
深情,是刘若英的创作养料
说到刘若英的感情,人们知道的,不是和现任先生的爱情,而是她跟陈升的恩情,或者远不止恩情。
台湾有一档谈话节目,名为《桃色蛋白质》。该节目由侯佩岑主持,节目主要针对现代人爱情的疑难杂症展开话题。有一期节目邀请了刘若英和陈升录制。
感兴趣的读者可以点击观看这期节目
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
这期节目在网络被疯狂传颂,我居然把那期节目看了一次又一次。我惊讶于一个明星,竟敢在一个综艺节目上,因为感情的事,不加遮掩,哭得一塌糊涂。后来才知道,那不是敢不敢的问题,而是忍不忍得住的问题。
观众在刘若英的哗哗眼泪中,不难看出在她和陈升之间,断不止恩情。那是爱的眼泪,积年蓄月,忽然决堤。
1991年,一个好友介绍刘若英认识了台湾滚石乐队的著名歌手兼音乐制作人陈升。陈升认定出水芙蓉般清纯的刘若英是个很有前途的歌手,立即邀请她到自己的工作室工作。后来在陈升的提携和爱护下,刘若英发行了多张畅销音乐专辑,其主打歌《后来》《很爱很爱你》等红遍大街小巷,刘若英更是跃升一线歌星。
在节目中,侯佩岑问陈升:“你喜欢奶茶吗?”陈升没好气说:“我神经病啊!我不喜欢奶茶干嘛要帮她做那么多事。”虽然,陈升通过语气,把“喜欢”故意装饰成朋友或师徒之间的“喜欢”。总之,观者都清楚,陈升和奶茶不止恩情。而从刘若英的簌簌落泪中,更让人感慨:这爱得多深啊!
刘若英、陈升
彼时,陈升已经是个有妻儿的人了。或许,最痛苦的爱恋,不是“你喜欢他他不喜欢你”,而是“你喜欢他他也喜欢你,而你们就是不能在一起”。
陈升和刘若英之间,不是爱与不爱的问题,而是爱得多深的问题。有好些夜晚我会想,那无数个无眠的夜晚,刘若英是怎么熬过来的。
在《后来的我们》中,方小晓在十年后与林见清相遇时,林见清已经娶妻生子了。机场的客房里,林见清在方小晓面前,跟儿子亲昵,跟妻子问候,一派相亲相爱。在林见清的视频语音下,方小晓四处逃窜。这一幕,慨叹之余,何其苍凉。
或许,刘若英在用方小晓的眼睛,深情地回望故人。默念一声道别,然后开始新生。
【文/何时志】
扫一扫更进一步接触影视行当!
影艺独舌
由媒体人李星文创办的影视行业垂直媒体。我们的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原创,咬定采访,革新文体,民间立场。
新闻推荐
今年来,一直走气质路线的韩雪开始广接综艺,而且也都有着不错的表现。特别是《声临其境》,先后配了《海绵宝宝》和《星语心愿》,一段声线超可爱,一段声泪俱下超感人,一时间圈粉无数。或许正是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