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综艺新闻 港台综艺新闻 欧美综艺新闻
地方网 > 娱乐 > 综艺 > 港台综艺新闻 > 正文

“同质化”依然是瓶颈 “模式引进”一统江湖 真人秀变身“摇钱树”电视真人秀10年变形计

来源:鑫报 2013-06-01 15:07   https://www.yybnet.net/

“这样的选手都能过关,太没底线了! ”在朋友圈里发完牢骚后,王晓杰忿忿地按下了转台键。刚刚她看了不到10分钟的是一档最近收视据说还不错的音乐真人秀,但在她看来,自从4月12日《我是歌手》“歌王之夜”后,今年能够吸引她持续盯上半个小时以上的节目,到目前为止还未出现。

只要能吸引眼球就行

王晓杰的牢骚虽然颇有代表性,但却无法回避这样的事实——从2004年第一届《超级女声》算起,内地电视真人秀在经历过 “超女快男”、“非诚勿扰”、“达人秀”、“好声音”的几波高潮后,2013年再度迎来综艺大年。从年初以来,数十档真人秀节目以井喷式扎堆开播,唱歌、跳舞、跳水、圆梦、相亲……让人看得眼花缭乱,电视真人秀以“史上最多元化”的姿态掀起了在中国荧屏上10年之旅的盖头。

不过,与10年前的荧屏相比,如今的真人秀除了变得高清了,赛制更复杂了,导师更人性了,赚的钱更多了,昔日的一些“老毛病”依然没能摆脱——一窝蜂式扎堆上马造成的严重同质化、盲目攀比烧钱,以及本土原创的极度匮乏,这都给电视人敲响警钟。

【关键词】“撞车”

同质化竞争激烈,

真人秀再遇瓶颈

如果你曾经历过“超女”火爆之后各台争相推出选秀节目的场景,那应该对今年初以来真人秀节目大爆发感到似曾相似——音乐类节目有《我是歌手》、 《我为歌狂》、 《中国最强音》、 《中国好声音》;偶像类节目有 《中国梦之声》、 《快乐男声》、 《我的中国星》。就连独辟蹊径的跳水节目也闹出了双胞胎——版权购自荷兰的 《中国星跳跃》与购自德国的 《星跳水立方》相隔一天先后开播,内容高度相似。而《妈妈咪呀》、 《妈妈来了》两档针对主妇的歌唱节目也在荧屏内外打起了口水仗。还有同时打出模仿牌的 《百变大咖秀》和 《天下无双》,主打明星舞蹈竞技的 《舞林争霸》以及 《舞出我人生》……高度相似的节目名称以及多位明星导师的“标配”,让观众看得眼花缭乱,难怪有网友调侃 “不敢跳水的舞者不是好歌手”。

许多人应该还记得,当年“超女”的火爆,让选秀节目成为各大电视台眼中的香饽饽,也让荧屏充斥“山寨”气息,同质化现象严重。而为了能够抢夺眼球,更有选秀节目不惜降低格调,

施出“毒舌评委”等杀手锏,就连台湾综艺节目主持人吴宗宪都批评说:“现在内地的选秀太多了,太滥了,到处都在选。 ”2007年,广电总局的一道禁令,仿佛按住了选秀节目的七寸,在接下来的几年间,包括选秀在内的真人秀节目一直不温不火,几乎沦为电视台的鸡肋。即便到了2010年《非诚勿扰》等相亲节目火爆一时,外界对真人秀的“七年之痒”依然普遍报以悲观的态度,而“选秀”更是成为电视人的敏感词。如今,真人秀再次上演“贴身紧逼”大战,能否安然度过这一瓶颈,难免让人疑虑重重。

其实,早在2006年,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杨剑龙便在 《从 “超女”到 “星光大道”——荧屏选秀的文化分析》中指出,“在盲目追求收视率中,选手表演、评委打分、短信投票,成为荧屏选秀的常用路子;主持人声嘶力竭,选手们花样百出,粉丝们激情洋溢,成为荧屏选秀的基本场景;克隆模仿大同小异,哭哭笑笑缺乏原创,唱唱跳跳缺乏个性,使荧屏选秀呈现出雷同化的倾向。”此外, “大众文化的这种俏皮浮夸,使荧屏选秀中明显具有低俗化倾向,卖乖露丑成为选秀中突出现象;在煽情式的主持中,让选手们出尽洋相泪眼迷离,在有的评委恶语相加的评点中,也使选秀呈现出可资议论和低俗化的色彩,使其沦为一种引导文化趣味降低的节目。”

【关键词】“引进”

10档节目9档进口,荧屏变“世界工厂”

2010年,《中国达人秀》的一炮走红,让中国电视人真正尝到了“模式引进”的甜头。进入2013年,内地真人秀更是几乎一夜之间进入了 “模板时代”。 《我是歌手》、《中国星跳跃》、《星跳水立方》、《中国最强音》、《中国梦之声》……纵观排名前10的卫视,热播的真人秀节目中10档有9档都是“进口货”。据不完全统计,本年度电视综艺节目大大小小达300多个,单单上星频道的真人秀就要以两位数计,而“国字号”名称雷同的节目更有7档,如此指标足以刷新纪录。某省级卫视总编室负责人告诉记者:“中国电视人跟着外国模板亦步亦趋,从文化上走上了‘世界工厂\’的老路。 ”

但最终能像“达人”一样真正取得成功的,从目前来看,却几乎可以用寥寥无几来形容。对

此,有业内人士认为,“水土不服”是因为内地荧屏惯常的一窝蜂做法导致题材撞车,分散了收视率,也有分析称是因为对原版缺乏中国化改造。不过即使经过本土化“大手术”的部分节目,从播出的效果来看依然不尽如人意。

而在从事海外版权引进的世熙传媒公司总裁刘熙晨看来,当下中国的节目引进仍处在启蒙期,这个启蒙期又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是2006年至2009年,这是一个初步尝试、接触引进节目形态的阶段;而后的2010年、2011年是在引进节目的内容上有了突破;第三阶段是2012年逐步进入了商业化的模式。然而,引进节目的成熟期却还要经历3到5年的时间。最后才是创意期,是中国电视吸收了国外的先进经验,从而研发出自主创意的模式。

【关键词】“捞金”

“拿来主义”盛行,

真人秀成摇钱树

在外界看来,各大卫视之所以偏爱引进海外真人秀,归因于它在为电视台创造口碑效应的同时,还能发挥巨大的商业价值。以《中国好声音》为例,1亿元的制作成本换来了3亿元的收益,浙江卫视可谓赚得盆满钵满。

另一笔当之无愧的 “好生意”则是《我是歌手》,8000万左右的制作成本,轻松揽入2.2亿的收益进账。随后,接档的《中国最强音》更是以1亿元的投入收获了5亿的广告冠名费,财富效应不断发酵。此外,《中国梦之声》和《星跳水立方》的投入成本也大约在1亿元左右,具体收益还未明确公布。但可以肯定的是,目前《星跳水立方》的插播广告已达15秒18万元的单价。而在《中国好声音》第二季的广告招标会中,冠名费从6000万元升至2亿,广告中标总额逾10亿。

但事实上,除了上述几档最热门的节目已经变成广告招商的“摇钱树”外,其他绝大多数“舶来品”只能充当“炮灰”,靠节目赚回大把银子的希望几乎渺茫,但这丝毫挡不住各家电视台前赴后继购买海外版权的热情。究其原因,除了国内创意文化的缺乏外,电视台内部的竞争机制不够充分,制播分离进展的速度不理想,也在客观上导致了电视制作方法相对落后。如此一来,实行“拿来主义”引进版权,无疑是最省事的做法。但硬币的另一面带来的后果是,助长了制作者们的“惰性”,进一步挤压了原创空间。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指出,以“拿来主义”来获取巨大商业利益,对中国电视而言并非坏事,因为这是国内综艺节目学习优秀经验的一个必经阶段。 “但我们不能将其当做万能药,毕竟模式引进也存在着巨大的风险。我们更希望看到‘本土原创\’能够在‘引进\’中日渐成长,至少能分庭抗礼,而非仅仅停留在‘引进\’一边倒的局面。”据《新闻晚报》

新闻推荐

2016广东春晚吹响集结号

2015年,珠江频道在省内的主要竞争对手已由同为粤语播出的香港电视转向实力强劲的一线卫视。作为国内第一个以方言播出的地面频道,珠江频道在与境外电视的竞争中壮大。目前已经地面覆...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1970-01-01 08:00
评论:(“同质化”依然是瓶颈 “模式引进”一统江湖 真人秀变身“摇钱树”电视真人秀10年变形计)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