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热爱教师这份职业。一个好的老师不仅要传授知识给学生,还要教他如何做人,把学生当自己的孩子呵护、关爱。”近日,记者来到雁江区清水镇采访第四届感动资阳人物、清水镇中心小学教师伍盛波时,他如是说。
伍盛波出生于1964年,雁江清水镇转龙村人。在36载漫漫育人路上,他用行动诠释着对这份职业的热爱:教室被风雨“吞噬”,他带着学生四处流浪,与恶劣环境抗争12年,未落下学生一节课;在修缮校园的过程中,他以校为家,日夜操劳始终坚守在工地;为了改变村小的落后面貌,他以一篇《“流浪”教师》的征文,获得美国科技协会嘉奖,得到社会各界的帮助,换来了一座崭新的“云水小学”;返校途中不幸造成粉碎性骨折,病未痊愈就回到三尺讲台。如今,他正在探索“生态教学法”,志在把学生培养成活学活用的人。
17岁圆儿时梦想
“在我读小学的时候,一次上课打瞌睡,迷糊中听到老师叫我名字,我便站了起来。当时同学都在笑,而老师问我是不是要回答问题。我当然什么也答不上来,老师说让我再想想。老师看破却不说破,让我在同学面前不难堪,我十分感激。”老师的处理方式让伍盛波深感教师的伟大,他在课后主动给老师道歉,也从此有了当教师的梦想。
1981年8月,伍盛波如愿走上了教师岗位,被分配到转龙村小三年级和五年级两个80多人的复式班任教。转龙村偏远落后,等待他的是一间土墙草盖濒临垮塌的教室,根本没法上课。伍盛波把家里晒粮食的垫子盖在天穿地漏的房上遮雨蔽日,做木工的父亲为他修补好学生的课桌凳,他带着学生赤脚踩草筋泥糊木窗、堵墙洞,发动学生家长抬石头建乒乓台,开荒种经济作物卖钱买体育用具,想方设法改善学校条件。
12载与恶劣环境抗争
1982年夏天的一个晚上,狂风揭走了教室的屋顶,暴雨吞噬了教室。从此,伍盛波带着学生开始了漫长的流浪生涯,烤烟房、学生家院坝、石油器材库、黄花村小等都曾做过他的教室。即使环境恶劣,1984年他所教班级的期末成绩竟然考进了当时的南津区前八名。1993年由于伍盛波教出来的学生成绩优异,原真武中心小学破格将他收编,学生也能跟着过去读书,从此结束了其12年“流浪”教学生涯。
一切安定下来,为了更好地完成梦想,伍盛波开始给自己“充电”。在1999年结束乐至师范学校学习后,他被分配到清水镇黄花村小。在伍盛波的带领下,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终于在2002年重新建起了一座“客厅式”的黄花村小。
“流浪”教师不再流浪
随着人数的增多,30平方米左右的“客厅式”教室显得拥挤。为了让更多“外面的人”了解村小,2004年,伍盛波一篇反映落后农村面貌的征文《“流浪”教师》获得美国科技协会“良师兴国”征文“佳作奖”。随后,学校获得原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父子爱心捐款20万元和财政拨款20万元,于2006年修建了现在的集教学、公寓等为一体的“云水小学”。 这座三层楼的教学楼里,现在有5个年级、数百名学生在此求学。
2008年伍盛波被调到清水镇中心小学任教。2015年1月25日至2016年11月27日,他右腿先后两次骨折住院。伍老师人在医院心却在教室,无时不惦记学生,担忧更换教师影响学生成绩,又怕给组织增加负担,在病假未满,腿还没康复便拄着拐杖回到讲台。
教学路上永不止步
“我们现在正在探索‘生态教学法\’,让学生们开动脑筋,主动学习。”近日,清水乡中心小学三年级三班内,孩子们5、6个人一组团坐在一起,朗读、讨论、回答问题,伍盛波一边挪动着疲劳的病腿,一边全身心地投入到环节紧扣的教学中。
“我们都喜欢听伍老师的课,他讲得很有趣,回答不上问题也不会批评,更不会打我们。”“有时候下课没事我们会找老师聊天。”“有不懂的问题会问老师。”……孩子们谈起伍老师毫无距离感。
“伍老师人好,字也写得特别好。”采访中,镇上居民这样评价伍盛波,言语中充满崇敬之意。
新闻推荐
本报讯(刘佳林)日前,资阳石油钢管有限公司举行南骏集团公司微型卡车铁路运输首发仪式,资阳制造的微型卡车将在这条铁路专用线上走向五湖四海,叫响“资阳造”城市品牌。此次南骏微型卡车发运采...
资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资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