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武洋
农历五月,我现在所处的北方迎来姗姗来迟的春花,也迎来了传统佳节——端午。商家们紧紧抓住节日经济,抛出一个又一个惊爆价。面对琳琅满目、各种风味的粽子,我并不心动,因为,我的心早被母亲为我做的“状元粽”填满。
土地承包到户的第二年,一块名叫三湾堰的小田,母亲觉得它太阴山(日照不好)了,栽稻谷空壳多,决定改种酒谷(糯米稻种)。酒谷产量低,但喜阴,正好。酒谷打上来,母亲把它装进柜子,还上了锁,只有逢年过节或是来客,才能打米做酒米(糯米)粑粑或是酒米甜饭。
我的小升初恰逢端午,母亲从我们乐至县的蟠龙河畔摘回一把粽叶,先用开水焯一下,去脆,取绵力。母亲把两张叶子颠倒搭配,将下半部叠成一个圆窝,呈漏斗状,窝里装满酒米,添一些水,让酒米在窝里沉紧,放上两粒花生点缀,然后用中部叶子裹住漏斗口,再缠上一圈,用线捆好,剪掉多余的叶尖……一个圆锥状的生粽子就做好了。
考试这天,一大早,同学们催我“搞快点”,母亲却让我把粽子“吃完再走”,还说:“吃了‘粽\’,才高‘中\’。”
考试时,粽叶清香环绕,粽子甘甜撩心。说来巧,考试的作文题竟然是《记我熟悉的一个人》,可谓心有灵犀。于是,我一挥而就,写下了母亲为我做粽子这一段——我以“乡试榜眼”入读乡中心中学,还分到了“快班”。还有小道消息说,我的作文是全乡唯一的满分。
事后,母亲就认准了“吃了‘粽\’,才高‘中\’”这个理,但却有乡亲们说,母亲是在豁人(忽悠人)。
三年初中生活一晃而过,面临中考,母亲又忙着为我做粽子。那时候,农家子弟“跳龙门”,升学挤独木桥是唯一的出路,考上个中师、中专,就特别光宗耀祖了。
母亲早早就备好了酒米、粽叶、红豆、绿豆、黑豆、芝麻、豇豆籽、大枣、花生……万事俱备,只等“五月五”。
端午节这天,母亲煮了一大筲箕粽子,吩咐我多吃点:“十种馅,十样全,点状元,是‘状元粽\’呢。”随后,母亲还把一部分粽子用塑料袋子包好,装进缸钵,“冷藏”在红苕窖里,留到我上考场时再吃。那时候,农村没有冰箱,端午节离中考还有二十多天,亏得母亲能想到这个办法。
中考是在区上进行,母亲塞给我两张“大团结”纸币和一大包粽子,她再三嘱咐:“考试时记到吃粽子。”当时,我觉得母亲迷信,却没反驳。那时,赶考能有20元钱和一大包粽子,也算殷实了。
第一场考试前,我吃了“状元粽”,感觉有些酸,不过也没多想,但考试刚开始,就感觉肚皮胀痛。举手请假上厕所,监考老师却不准,说“15分钟内不得请假”。无耐,我只能忍着。可是,肚皮不争气,不久就“咕咕”作响,一股气在里面乱窜。我再次请假,才获得监考老师同意。
我慌慌忙忙地上完厕所,回到考场,努力做题……少顷,肚子又是一阵疼痛,我不得不又请假,两位监考老师你望一下我,我望一下你,好一阵才同意。说来真怪,回来刚坐下,又憋不住了,又举手……依稀听到考区巡视说“这个考生可能有问题”。几番折腾,考卷刚刚填满,交卷时间就到了。
下午考数学,情况更糟糕,最后一题,几何证明,好不容易想出思路,可身子不争气,头上虚汗直冒,屁股下面“地图”开疆拓土,眼看着唾手可得的分从指缝间溜走。
一天下来,整个身子就像散了架,不想吃,也睡不着。第二天,头昏昏沉沉的,手脚无力,怎样进考场,怎样答题,怎样出考场,全“断片”了。
结果,中考亮榜,我名落孙山——离中专录取分数线差8分。但母亲不相信,再三追问我“考试前吃粽子没有”。当我说出中考时的全部遭遇后,母亲十分后悔,喃喃道:“馊了,坏了……”
当年九月,母亲建议我补习一年,说“明年肯定能考上”,而我,却选择了南下深圳,融入滚滚打工潮。三十多年来,我四处奔波,漂泊不定。但坚持自学,自修汉语言文学,通过了成人考试,出版了散文集《一路走来》。
母亲的“状元梦”总算是圆了。
新闻推荐
本报讯(胡洁记者唐嘉阳)6月25日上午,有群众发现,在乐至县天池嘉园小区8栋32单元三楼上,一名老人骑坐在阳台栏杆上,正欲翻出栏杆。所幸民警及时赶往现场展开救援,一场悲剧得以避免。当天上午8时...
乐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乐至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