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和村民参加现场收割、测产。
□本报记者 吴平 文/图
四川作为大米消费大省,水稻已经由主产区变为主消费区,粮食自给的任务艰巨,如何在现有耕地上依靠科技提高单产、改进品质是四川省农业面临的巨大挑战。除了加强高产优质新品种的选育外,四川省专家将目光聚焦在再生稻上,如能突破其仅限于川南的地域限制,不仅将有效增加总产量,也能提高优质水稻 (再生稻米质普遍高于普通水稻)比例。
8月11日,在简阳再生稻示范田头季稻测产现场会上,记者获悉,再生稻成功“北移”,不仅在简阳获得丰收,还有望在安岳、乐至、遂宁船山区等地进行推广。
品种、技术到位非适宜区种出再生稻
乐至县早年也尝试种植再生稻,该县农技站站长方正介绍,当时选用的是杂交水稻品种,生育期太长。“头季稻最晚要在8月底前收获,否则再生稻抽穗扬花时的光热条件就不够了,而试种的品种要9月中旬才收割,最后以失败告终。”简阳比乐至还要靠北,为什么反而种出了再生稻?11日一大早,方正就赶到现场,一探究竟。
创造这一高产奇迹的是双河村村民李志国。他向前来考察的专家和取经的农户介绍了自己的经验:从广西引进的优质常规水稻品种,3月播种4月栽插,比普通大春栽插早20来天。为克服前期低温和干旱影响,用地膜覆盖稻田,起到保温、抗旱、抑草,促进扎根和养分高效利用等多重作用。值得一提的是,双河村从2010年推行有机种植,李志国用农家肥发酵后的沼渣施肥,辅以秸秆还田,沼气水防病,频振灯杀虫,6年来没有用一颗化肥、一滴农药。此外,还采用了“大三围”栽插,以合理的密度空间确保了水稻群体和个体的协调。
“这个高产是可信的,仔细一看就能发现其穗数多、成穗率高、空壳很少。”方正评价道,“其背后是一套技术集成,值得学习借鉴。”
冬水田也能高产出优质水稻助农增收
“再生稻必须依靠冬水田,近些年,全省冬水田面积严重萎缩,面积虽有500-600万亩,但保收面积仅330万亩,根本原因还是种水稻的收入太少。”省农科院土肥所专家、简阳再生稻种植试验示范负责人吕世华介绍:“如果能通过发展再生稻,实现单产和单价的双增,就可以保住冬水田。而冬水田不仅能够补给地下水、调节当地小气候,在遇到春旱时,更是满栽满插的重要保障。”
事实证明,再生稻的品质已经得到市场的认可。双河村村支书李显俊告诉记者:“去年试着搞了10多亩再生稻,头季稻3.6元/公斤收的,村办合作社自己加工出的 ‘蜀骄\’大米最低卖12元/公斤,分别比普通水稻、大米高出1.4元和8元。再生稻的品质比头季稻更好,水稻每公斤卖到4元以上,大米能卖16元以上。看到效果不错,全村今年扩种到50亩,按两季亩产850公斤来算的话,每亩纯收入突破3000元不成问题,跟种植蔬菜、水果的利润也不相上下了。”
“按传统方式种水稻,不请人工每亩只能挣六七百,要是再请个人,可能就只落下两三百元。”双河村隔壁的泉合村村支书吴宗才说:“所以来流转土地的大都种莲藕、搞水产,少有种粮食;要是种水稻的效益都像双河村这么好,也许就没有那么多田抛荒了。”
“在非适宜区发展再生稻并推广有机种植方式对于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四川省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吕世华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做好服务下沉,在简阳、乐至、安岳、遂宁船山区等地选择示范点,依托当地农业部门和农民合作社,积极示范新技术助推丘区农民发展绿色高产高效农业,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多赢。
新闻推荐
6月23日,乐至县委宣传部等单位到东山镇凤凰村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该村81户贫困户送上1380只鸭苗,助力百姓脱贫。李远雄摄
乐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乐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