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峰山村和民兴寺村曾经的零碎土地变成了千亩良田,村民们争相购买农机种地。■ 肖建国 本报记者 刘雨润
“农业机械能直接开进田间地头,我们不再愁种不下去,更不愁收不回来!”乐至县石湍镇玉峰山村村民蒋学华激动地说。
近日,记者来到乐至县石湍镇玉峰山村和民兴寺村看到,大型旋耕机正在农田里忙碌穿梭耕耘,村民们悠闲地当起了“甩手老板”,现代农业水稻生产发展项目让零散撂荒地喜变千亩良田。
夯实基础
撂荒地变成“香饽饽”
“以前,我们这里的田土零星分散不成片、排灌沟渠年久失修,无法蓄水,只能靠天吃饭,遇到干旱缺雨的年头,只能勉强度日。没有生产便道,都靠肩挑背磨,走在田埂上,摔跤是常事,推个鸡公车都喊恼火。”民兴寺村村民姚士太说起过去,连连摇头。
据玉峰山村村主任杨序富介绍,由于该村土地东一块,西一块,不利于发展规模种植,加上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让玉峰山村和民兴寺村大量肥沃土地日渐变成无人问津的撂荒地。
去年,石湍镇实施2014年现代农业水稻生产发展项目,在该镇玉峰山村和民兴寺村共新建机耕道和生产便道56.4公里,U型灌溉渠4800米,田型调整2080亩。今年4月上旬,该项目完工并通过验收。
项目完成后,村民们喜不自禁,纷纷踏上2.5米宽的机耕道走上一遭。“现在安逸了,骑个三轮车就能直接运输农资,方便!”站在机耕道上的村民姚士太感慨万千。在民兴寺村,经过田型调整后的土地成了村民们的“香饽饽”。
记者在玉峰山村和民兴寺村项目现场看到,曾经的零碎土地变成了千亩良田,现代农业水稻示范基地已初具雏形,耕地集中连片,田网、渠网、路网“三网”配套齐全。初步达到“田成方,土成型、渠成网、路相通、沟相连,旱能灌、涝能排、土壤肥、无污染、产量高”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
水旱轮作
项目让村民增收致富
在玉峰山村的成片农田里,村民蒋学华看着旋耕机来回穿梭,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现代农业水稻项目完成后,我们再也不用靠天吃饭了。目前我们正忙着将自己育好的秧苗移栽过来,基础设施这么好,今年一定是个丰收年!”蒋学华笑着说,如今看到一望无际的平整耕地,心情都开阔多了。
有了四通八达的灌溉渠,该村的提灌站重新派上了大用场,村民们的生产用水,直接通过村上提灌站抽水,让灌溉用水通过灌溉渠源源不断地流进田间地头,润泽千亩良田。
杨序富说,有了现代农业水稻生产发展项目后,通过水渠实现排灌水,村民们的撂荒地自此开启了从未有过的水旱轮作模式,一改过去土地只能种一季的尴尬,人均纯收入增加500元以上。
规模种植水稻,利用各类农业机械实现机插机收,让村民们不仅省时省力,还能提高粮食产量。随着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日渐完善,两村村民们争相购买小型农业机械的热情高涨,纷纷当起了新型农民。
据了解,下一步,石湍镇还将继续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加快现代农业水稻发展项目建设,力争建成水稻高产、农作高效的现代农业水稻示范基地,助农增收。
新闻推荐
成安渝、遂资眉高速公路互通立交。姚阳摄县委书记万志琼,县委副书记、县长彭洪率队调研交通建设。文峰工业园地处四通八达的交通干线上。商贩开车上门收购农产品。通达乡村路,串联新农村。宋兆林摄...
乐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乐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