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一早,乐至县高寺镇梨子湾村,村民童先林赶往合作社的塑料大棚内采菌。“这几天是采摘高峰期,10亩地一天能采六七百斤菌子哦!”童先林边弯下腰摘菌子边说。“桑叶可养蚕,桑枝可用来种菌子,桑果可以卖鲜果、酿酒,桑园里还可以间种其他作物……”童先林说。
梨子湾村只是乐至县桑园综合开发利用和桑树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数据显示,2013年乐至县桑园开发和蚕桑副产物综合利用产值近2.4亿元,同比增加3250万元,增长15.8%。一棵桑树何以带动一串上亿元的产业?
□李梅 罗海燕 本报记者 段玉清
拉宽产业链:一亩桑园收入超万元
东山镇大茅坪村民梁能文最近忙着在自家桑园里播种玉米,“玉米和桑树间种,既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又增加了经济效益。”
梁能文20亩桑园,其中10亩采用“桑-菜”模式,通过桑树和蔬菜间种,“每年可增加收入五六万元”;另外10亩采用“桑-粮”模式,进行桑树和玉米间种,“每年能多赚万元左右”。
据乐至县蚕桑局局长邓华介绍,为充分利用蚕桑产业资源,增加蚕农收入和蚕业效益,2010年以来,乐至县以“桑-菜”、“桑-粮”、“桑-药(中药材)”等模式对桑园地进行综合开发利用,有效提高了桑园的使用率。到目前为止,乐至已有80%的桑园地实行综合开发利用。
除了桑园,乐至县还在原来“桑-蚕-丝”单一生产模式的基础上,积极发展桑果鲜果、桑枝菌等产业,进一步拓宽产业链。“四五月结桑果,一亩地能收1000公斤,每公斤以6元来算,光10亩桑园每年的桑果收益都在五六万元。”童家镇五通村村民罗成吉说。
每年八九月份是童先林和村民最忙的时候。“又要收蚕茧,又要用桑枝种菌子。”童先林算账:一亩果桑一年收入6000元左右,间种平均每亩收益在2000元左右,每亩桑园废弃的桑枝可带来桑枝菌收入4000元左右。加上每亩桑园养蚕的3000元收入,一亩桑园一年总收益为1.5万元左右。
拉长产业链:废料蚕沙变成宝
走进位于乐至西郊工业园的四川通世达生物科技公司,一条条高科技生产流水线快速运转,蚕的排泄物蚕沙从生产流水线上经过,变魔术般就成了一种墨绿色的“宝贝”——天然叶绿素。
“以前把蚕沙用来肥田,现在每吨蚕沙的收购价可达1500元,又多了一笔收入。”梁能文表示。
据邓华介绍,在常人眼中没有价值的蚕沙其实是难得的“宝贝”,可以提取叶绿素。为此乐至县专门引进四川通世达生物科技公司,收购蚕沙进行深加工。“每吨蚕沙可提取10公斤左右叶绿素,大约一百吨可提取一吨叶绿素,而每吨叶绿素可售高达80余万元,一方面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另一方面又带动了产业链条的发展,目前公司每年可消耗蚕沙2万吨,而乐至每年蚕沙产量仅为7000多吨,原料供不应求,根本不用愁销路。”该公司负责人介绍。
一棵桑树全身挂满“金蛋”。这几天,乐至县蚕桑局副局长龚国正忙着筹备果桑产业化的合作协议。根据合作协议,乐至县将引进农业开发公司,进行桑葚综合开发,“农业开发公司一方面与农民合作社签订保护价收购合同,另一方面还将投资3.6亿建设桑葚加工产业园,研发深加工产品,未来乐至县还将继续引进企业开发桑叶食品、桑叶茶等。”
去年,乐至县蚕桑局与当地丝绸公司在童家镇6个村实施高端生丝原料生产示范基地建设。乐至县蚕桑局副局长龚国表示,“通过与产业链下端企业的对接,示范村养蚕量同比增长13%,单产提高11%,产值增长34.8%,明显高于全县平均水平,未来还将大面积推广。”
新闻推荐
4月8日,在以“投资四川·共享机遇”为主题的“中外知名企业四川行”活动中,乐至县一举揽下18个项目,协议引资110.7亿元。中外名企青睐乐至,源于乐至县域经济活力迸发:2010年、2011年,乐至县连续两年被...
乐至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乐至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