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庆华王琴玉夫妇。
近日,德阳市红十字救援协会工作人员来到市区105生活区,为一对修鞋夫妇罗庆华和王琴玉进行生前捐献遗体器官登记。“百年后为社会做最后的贡献。”夫妇俩一直以来的想法终于付诸实践。
23日上午,记者来到105生活区附近这个小小的修鞋摊点,见到了罗庆华夫妇。今年68岁的罗庆华和67岁的王琴玉是资阳安岳县人,1984年从老家来到德阳后,夫妇俩开起了修鞋摊,每天早出晚归,一开就是35年。
“捐献遗体的想法在我脑海里已经存在很久了,当时还怕老伴不同意,没想到他不仅支持,还愿意和我一起完成这个心愿。”王琴玉一边说,一边操持着手里的活儿,她为老伴感到骄傲。
2018年10月,王琴玉从《德阳晚报》上看到一则《特殊的重阳礼物:老夫妇共同申请捐献遗体》的报道后,内心深受触动,“这对夫妇也是我们的老主顾,平时街坊邻居大家相处得很好,得知他们捐献了自己的遗体,我也觉得这样很好,人固有一死,死了还可以为社会做贡献,当时我就想以后我也要这样做。”
“我听了就很支持她的想法,人死后将遗体器官捐献给社会,这样可以帮助他人。”罗庆华说,他们的决定也得到了两个儿子的支持。
夫妇俩主动联系上德阳市红十字救援协会,得到了工作人员的热情接待,指导他们进行捐献遗体器官登记。登记时,夫妇俩在“器官、遗体、眼角膜、组织”四个捐献选项里都进行了登记,他们说,“把能捐献的项目全都打了勾。”
“感谢您们申请把遗体志愿无偿地捐赠给医学事业,向您们表示尊敬和感谢!”在签订协议后,拿到荣誉证书,两位老人十分激动,“总算完成一桩心愿了!”
“在一例例捐献事例和媒体的宣传报道下,市民对遗体器官捐献的接受度越来越高,做遗体器官登记的人越来越多。”市红十字救援协会负责人孙斌介绍,遗体捐献对医学研究、科学研究有重要意义,其执行人的遗体将以无偿的方式,全部或部分捐献给医学科学事业。
文/图本报记者李涵
新闻推荐
制图/瞿洋困境成因价格不合理,除去成本以外收益不大其次是通贤柚仅在本地自产自销,再就是劳动力缺乏,导致品质略有下降解决...
安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