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忠和同事一起对“责任田”进行巡查
张贡献拉起心爱的小提琴
用双脚丈量地球13圈的常川新◎全媒体记者胡蓉
经过60余年的勘探开发,目前川中油气矿已建设成为中国天然气气田中唯一的百亿气矿,成长为年产天然气100亿立方米、石油液体5万余吨的川渝地区最大综合性油气生产基地。
企业成功的背后离不开企业文化的支撑,更离不开企业员工的辛勤付出。总部位于遂宁的川中油气矿上,一批传承了“铁人”精神的石油人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事情。
日前,全媒体记者走近部分川中石油人,通过对他们的采访,我们或许可以管中窥豹。
杨忠从“小车工”到“杨铁人”
到川中油气矿磨溪开发项目部西眉清管站采访时,站上的石油人听闻记者找寻杨忠,热心地前来帮忙:“哦,你找‘杨铁人\’哈。”
“杨铁人”是同事们对杨忠的尊称:使不完的劲、打不垮的意志和压不倒的“铁人”精神,在川中石油人杨忠身上,发挥得淋漓极致。
翻开杨忠二十多年的工作经历,在机械厂里干过车工、镗工、铣工、刨工。1998年支援川中30万吨原油上产,他主动申请前往前线工作,之后就扎根磨溪气田,在雷一1总站当片长一当就是十年。
2012年9月,安岳气田磨溪区块龙王庙组气藏勘探取得历史性重大发现,磨溪8井龙王庙组测试日产气107.18万立方米。时任花岩片区片长的杨忠在岗长会上听到这一激动人心的喜讯,当时就向作业区经理和书记表态:“磨溪8井在我辖区,我能当好片长,更能当好这个井的岗长。”
就这样,杨忠从片区挑选了3名精明能干的小伙子“组队”打响了龙王庙上产的第一战。住了几个月的活动板房、吃了几个月的盒饭、守了几个月的现场,终于在2012年12月5日这天换来了磨溪8井的成功投产,气龙横空出世。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从龙王庙组气藏的第一口投产井磨溪8井,到后来的磨溪47井,再到集输气量达300万立方米的西北区集气站,为保证工程如期安全投运和正常生产,杨忠带领井站同事几乎放弃了所有休假,在建设大气田的路上奔走不息。
白天顶烈日、战酷暑,不停地穿梭在施工现场的各个角落,查看管沟深度、设备安装是否合规范、哪里建设质量存在问题,并及时与施工单位协调解决或向项目部反映,消除装置建设中的安全隐患;晚上,则聚集在一起翻阅资料,熟悉设备,开展讨论,识别风险。常常是一忙就到深夜,几个月下来,崭新的红工装都洗得发了白。
“我不觉得有什么苦。”面对镜头,杨忠很平静地摇了摇头。因为龙王庙上产,他一年中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时间是在井站上度过。这个出生在遂宁蓬溪县吉祥镇,吃着涪江水长大,却活得像个外地人的中年男子,唯一觉得遗憾的是没有时间陪伴妻儿。
杨忠将这份遗憾转为了工作的动力。他将自己的技术和多年担任岗站长的管理经验,毫无保留的教给年轻人,努力提高他们的岗位操作技能和综合素质。四年多时间,杨忠累计培训员工300多人次,培养出4位岗站长和1名集团公司技术比赛获奖选手、7名分公司技术比赛获奖选手。目前他本人也作为川中油气矿种子选手,参加西南油气田公司“十佳百优”班组长选拔。
“干事就要脚踏实地。”杨忠就是这样用踏实的作风指引着前进的方向,在平凡的岗位上奉献着美好的青春年华。
张贡献大山深处的“音乐达人”
清晨,雨后的山里空气格外清新。一曲《春天的故事》,从川中油气矿龙岗净化厂电工班长张贡献手中的小提琴弦上缓缓奏响,和着蝉鸣蝈唱,唤醒了沉睡的石油人。
新的一天又开始生机勃勃。
“憨哥,今天的歌拉得好哦。”上班的路上,有石油人停下匆忙的脚步,给张贡献早上的小提琴声点上一个赞。这个时候,这个56岁的老实人会腼腆地笑一笑,口中谦虚着“哪里”——虽然彼时,他心里已经高兴坏了。
龙岗净化厂地处偏远,四周山岭沟壑纵横。在这样一个远离城市的大山沟里,音乐是石油人最好的陪伴。会拉琴、作曲,和同事一起创作出厂歌“龙岗人、龙岗爱、龙岗梦”《龙岗三步曲》的张贡献,是厂里当之无愧的“名人”。
然鲜为人知的是,张贡献并没有接受过一天的专业培训。
一次偶然机会,刚参加工作的张贡献听到厂里一位同事拉起了小提琴,优美动听的弦律让年轻的张贡献心生向往。工作不足一年的他花了两个月的工资买了一只旧小提琴,开始了漫长的音乐自学之路。
从基本的音符都整不准到买来小提琴演奏会碟片自学,从扰民的“杀鸭”声到流畅动听,张贡献将自己所有的空余时间和精力,都花了小提琴训练上。
2009年,龙岗天然气净化厂投产,张贡献第一批报名上了立山镇。“龙岗虽然苦一点,但我们石油人不怕。”龙岗气田成为了张贡献创作歌曲的源泉和无尽的素材,同时也让他的音乐才华得到了充分展现。
“一天高强度的工作下来后,拉拉小提琴,所有的疲惫和烦心事都不翼而飞。”“用音乐来排遣、缓解寂寞和疲惫。”张贡献苦中作乐的精神,也感染着身边的川中石油人。
扎根远方,以音乐为“诗”,张贡献谱写了不一样的精彩“乐章”。2014年,他和厂内爱好音乐的同事一起,经过一年多时间,数次修改,几易其稿,创作出了《龙岗梦》《龙岗人》《龙岗爱》三部曲。作为“厂歌”,厂里开展检修的时候,会播放三部曲来提振士气;在上级检查考核时,会作为推荐项目获得加分;在川中油气矿主页上,曾“霸占”醒目位置长达一年之久;到川中油气矿参加比赛,获得了文艺汇演一等奖,并作为基层文化建设成果之一向集团公司推荐。
常川新收发邮件1600余万份零丢失
常川新是川中油气矿遂宁生活后勤服务中心收发员,从事这份工作已经33年。从临时工到合同制工人,从工人到劳模,如今的常川新名震一方。在这喧嚣的尘市中,他用双脚丈量地球13圈,用双手分发报纸信件1600多万份,邮件包裹投递准确率100%。
11月的遂宁迎来了乍寒的初冬。凉风吹过时,路上的行人都不禁紧了紧衣服。常川新的工作服背后却已经湿了一大片。这一天,他要上下600余层楼,进出164个办公室,送1600余份邮件包裹,行走11公里,骑摩托车行程60余公里,一年365天天天如此。
就连采访,也是在送报路上进行的。明年就五十而知天命的男子,抱着已顶到下巴的厚厚一摞报纸,川中油气矿20余家单位、13个小区个人用户的订阅信息在他脑海里清晰地如一幅地图。
中途报纸发完,记者又尾随他回到收发室。这个10平方米见方的收发室,是常川新的“阵地”:这里流转着遂宁市一成左右的报刊杂志邮件量。如同遂宁本地邮局所言:这个小小收发室,“相当于一个小邮政局”。
收发室里除了高耸的报刊和占据一面墙的包裹外,还有铝制的老式水壶、抵拢天花板的纸箱、用于签发邮件从初中就跟随常川新的钢笔及衍生的一大堆墨水瓶。然而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常川新脚下的一块地板。在他常年踩脚的地方,那号称耐磨性达9000转、使用寿命达30年的强化木地板,硬是被生生磨掉了一层皮。
“同事们才是为国家做贡献,我算是‘不务正业\’的,”面对镜头,常川新突然有些腼腆。然而,正是这样一位“不务正业”的小人物,却成了包括科研人员和管理者在内的川渝石油人学习的榜样。
新闻推荐
本报讯(黄斌叶琪杨周)核实车辆信息、录入数据、油车进站,短短6分32秒,蜀南气矿安岳采气作业区岳118井中心站员工张薇熟练地运用手持终端完成了原本需要15分钟的工作量。11月1日,随着这个气矿作业区数...
安岳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安岳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