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游院的石窟佛像图。
老人吴成兵与狗守护着石窟。
□本报记者 左杉 文/图
佛教从印度沿着古老的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一路上留下了诸多精美绝伦的石窟造像,无声讲述着文化传承上的动人故事。
看似零散的石窟、佛教造像等作品,却是一幅精美的“智慧拼图”。沿着一带一路的历史走向,我们仿佛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古代蜀地历史沿袭的密码:安史之乱中,中原大批富商、官宦、工匠、画家纷纷迁居入蜀,石窟艺术循着金牛道,经广元、巴中、绵阳,再顺涪江流域经遂宁传入安岳。在这里,佛最终停下了脚步,留下了一段剪不断的密码和流经千年的传说。
石窟保护之困
石窟、老人、狗不离不弃日夜相伴
7月14日,天色刚蒙蒙亮。清晨第一缕阳光透过屋檐缝,投射到吴成兵的脸上。他下意识地揉了揉眼,微微侧了侧身,低头看了下离床尾不到3米远的佛像。嗯,一切如故。于是,他起身,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吴成兵是安岳县岳阳镇的一名年过七旬的普通农民。同时,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千年佛像的守护人。他工作的地方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安岳县岳阳镇灵游院的摩崖造像。像灵游院这样的石窟在安岳还有很多。
安岳,因县城“安居于山岳之上”而得名。这里山青、石秀,孕育出灿烂的石窟文化,是目前已知的中国古代佛教造像遗址最集中的县。时至今日,安岳的山野之间仍分布着大大小小230处摩崖造像和40万字石刻经文,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共9处。
为了保护好这老祖宗遗留下来的宝贝,8年前,还在新疆打工的吴成兵,被病重的父亲召唤回乡,从父亲的手中接过巡护千年摩崖佛像庙宇的重任。从此,他便把家搬到了佛像脚底下。
7月14日,记者在灵游院,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半环形洞窟。沿着这个天然洞窟,有人用竹板搭成了一间红色的木屋。走进小屋,头顶便是裸露在外的红砂石岩壁,里面简单摆放着由几块木板铺成的床,吴成兵就居住在这里。
每天天色渐亮,吴成兵就开始打扫卫生,摆放登记册。“在洞窟里生活了8年,最需要面对的,就是孤单和寂寞。”洞窟的小木屋通了电,但由于电压不稳定,时常“罢工”,没法看电视。吴成兵一天做得最多的事,大概就是望着对面的远山发呆。
吴成兵靠着儿女们的赡养生活,早年时,身体健朗,就在洞窟不远处开辟了一方园地种蔬菜,同时也饲养一些家禽。“每过一段时间,我就走一个多小时山路,回村里背一两个月的粮食回洞。”据吴成兵说,如果平时有香客给香油钱,能自己留下。但由于交通不便,香客少之又少,为数不多的香油钱,最终又拿去买了新的香油和蜡烛。
缺资金、缺技术、缺人才文化遗产保护遭遇挑战
山里的晚上,几乎是伸手不见五指,除了对黑夜的恐惧,吴成兵说,他最担心的,还是那些惦记着佛像的“贼”。“好多时候,凌晨一两点钟有时候三点钟,盗贼靠近佛像,报警器就会响。”
一直以来,盗窃是安岳石窟文物保护的一大隐患。从2001年开始,安岳县财政拔出专款,陆续在重要文物保护点聘请了70多位文物管理员进行看守,他们的首要职责,就是防盗。
吴成兵就是在那年应聘当上的文物管理员,和他一起守护文物的,还有只狼狗。作为文物保护措施之一,每个月,安岳县财政也会给它150元的伙食津贴。这只狼狗和老人一起,在这个山头上,已经守候了8年,没有一天离开过。
自2010年起,安岳县级财政每年落实110万元,其中80余万元,用于“人防”“犬防”,另外30万用于“技防”措施,即视频监控设施。“我们县财政本级收入也不是很高。为一个文物保护,每年上百万元还是不小的开支。”安岳县文物管理局副局长唐文军说道。
但是面对全县星罗棋布的900多个文物点,这些仅有的资金还远远不够。“我们全县69个乡镇无一没有石窟,如果将境内的佛像首尾相连,足足有5公里长。这些石窟的开凿年代从五代、唐宋延续至明清,是鲜见的石窟群落。”安岳原文管所所长唐承义说道。
此外,除了盗窃,这些珍贵的文史资料如何保存也是另一大难题。
安岳县城北40公里外的卧佛镇卧佛沟,是迄今国内发现最大的摩崖经窟。“位于卧佛对面的藏经洞,那里约800米长的悬崖峭壁上开凿有55个藏经龛窟,其中《檀三藏经》是现存佛经中的绝版,但面临风化这一世界性难题,至今尚无有效防治措施。”今年81岁的唐承义,1982年当上安岳第一任文管所所长,是当地有名的“土专家”。他说,安岳县已与北京大学、四川大学等合作开展安岳石刻考古调查研究。唐文军介绍,为加大对石刻的保护,2003年,安岳石刻启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之后进展不大。2016年,该县重启安岳石刻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力争5年内进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
石窟保护之探
广元千佛崖:四川最大石窟群
千佛崖地处广元市城北4公里、嘉陵江东岸,现存造像848龛、7000余尊,始于北魏,兴盛于唐,历经近1500年,是四川境内规模最大的石窟群,1961年,千佛崖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千佛崖自古紧邻古蜀道金牛道,1935年在修筑川陕公路时,给千佛崖文物造成较大破坏,而从川陕路到108国道的过去七八十年间,汽车卷起的尘土不断侵蚀着紧邻的石刻。汽车在崖壁上擦挂的痕迹现在都还能看到。“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广元市规划投资近4.8亿元,对千佛崖进行了系统性的保护,其中千佛崖石窟灾害治理及保护修复于2011年9月开工,2015年12月主体工程完工。
同时,千佛崖还对12个重点龛窟进行了三维立体扫描、高清照相工作。建立了一套摩崖造像文物环境监测系统,对摩崖造像小环境,试验段保护建筑小环境,重点部位龛窟的温度、湿度、岩土水分、风速风向、风化程度及裂隙稳定性等方面进行监测与保护。
巴中南龛石窟:米仓道上的瑰宝
巴中历史上曾是南北交通要道 “米仓道”的必经之地,在唐宋时期非常繁荣。南来北往的人在此开窟造像,千百年来留下了许多精美的石刻艺术珍品,已查明有500余龛石窟、8000多尊摩崖造像。今年的5月19日,巴中市被授予 “中国石刻艺术之乡”称号。
有国之瑰宝美誉的南龛石窟(又名南龛摩崖造像)位于巴中城南一公里的南龛山腹陡崖石壁之上。该摩崖造像群始创于南北朝,现有造像173龛,2700余尊。南龛石窟造像是以佛教为主的宗教艺术,不但表述了不同内容的佛传式“经变”故事,而且还形象地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美学标准,社会生活面貌。
为了保护和修复珍贵历史文化遗产,2016年,国家文物局正式确定巴中南龛石窟作为重点纳入川渝地区石窟石刻保护专项。同时,巴中以保护与传承并重,开发与利用同步,打造石刻文化名片,提升城市品位和城市文化内涵。
记者短评
保护是为了更好地发展
在中国,敦煌、龙门等石窟,蜚声海内外。然而,被誉为“中国石窟史下半阕”的四川石窟,大多藏在深闺人未识。据了解,四川石窟数量全国最多,有5973处。从北面的广元、巴中到东南方向的安岳、泸县以及成都平原的邛崃、丹棱等地,石窟遍地开花,并在宋代出现了安岳和大足两个石窟中心。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并多次提出要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然而作为中国石窟数量最多的省份,在积极保护文物的道路上,依然面临着分布零散、资金匮乏、缺少人才和专业技术等方方面面的难题,这也几乎是各地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普遍的遭遇。
如何遵循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客观规律,创新合理的体制机制,激活文化遗产活力,留存文化历史记忆,已成为当下不容回避、刻不容缓的重要难题。因为古老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就是守护一个地方属于自己的灵魂,就是守护一片土地对于自己文明最深刻的爱。
新闻推荐
本报讯(黄光英)近期,一款名为“牙签弩”的危险玩具在市场上流行,给全国广大中小学生人身安全带来了严重隐患。6月下旬以来,市工商局组织开展清理整治,重点清查校园周边的商场、超市、店铺是否存在...
安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