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春的这场新冠肺炎疫情,似乎打乱了原有的生活节奏:因疫情防控等原因,乡亲们由天天上班难得见面变成宅家交往增多;米面油富足“万事不求人”的生活,有时会面临暂时购买不便的问题。面临大考,乡亲们“有难一起扛”,找回了“守望相助”的老感情。4月10日,沂源县大张庄镇小官庄村86岁的房秀花老人,支使着她的三儿子李学生:“你姐姐刚买回来大米,赶紧拿上一袋子给崔庆莲家送去,我借了一个月没还了。疫情期间你们不在家,我熬粥的大米吃完了,崔庆莲来咱家看我,我那时候跟她借的。”
“疫情防控期间,村里人缺东少西的,外出购买又不方便,很多都是邻里间借来借去的。这老感情还很亲切来!”接到李学生送还的大米,推让一番后,崔庆莲说出了自己的感慨。
沂蒙山区现在还流传这样一个梗儿:早年间,村里谁家来客人了,就会让孩子去有白鳞鱼的人家借。白鳞鱼借回来裹上鸡蛋煎,端上桌前大人不忘嘱咐孩子,千万别吃鱼,只能吃鸡蛋,白鳞鱼还要还回去的——在淳朴的沂蒙山,早先邻居们互相借个油盐酱醋和米面等东西是常有的事。亲朋邻居帮着操持盖屋、架梁也不是稀罕事。这些年生活好了,买东西也方便了,邻居借东西的事情也就渐渐少了。
据房秀花老人介绍,她是20世纪80年代后才开始喝大米稀饭的。“咱这里不产大米,过去大米金贵,也就过年能吃点。现在生活好了,孩子也孝顺,我这才每顿饭熬个稀饭喝。”
房秀花老人有一个闺女四个儿子,孩子们大多住在县城,三个儿子中,李学生在村里待的最多,有时也去打零工。年前,大女儿李兰生给她送来了四袋子面粉,50斤一袋,外加一袋子大米,寻思着这些储备足够老人吃一阵子了。没想到年初二开始疫情防控,李学生被封在县城里。再回来时老人的白面还富余着,一袋子大米早吃完了,这才有了借米还米这一幕。
村民井云录则在疫情防控期间借了邻居娄成明的花生油。井云录家里年前存了些花生米,本想着去邻村榨油过年用,可是忙忙碌碌的没排上队。过年后家里油不多了,只好找娄成明借。村子解封了,他头一件事就是赶去邻村把花生米榨了,回村就还油。
崔庆莲是村里的妇女主任,她在村委的办公室离房秀花老人住处只有几十米,没事的时候,她也常到老人家里问长问短的。她介绍,年前村里给80岁以上的老人送来了一袋子面和100元现金。“这个村里村风好,包括房秀花在内的这些老人,村里都定期慰问,还组织志愿者帮她们打扫卫生。元宵节正赶上疫情防控,村里在外的村民李伟生给300户村民每户捐赠了两袋子元宵。村民张计学2月20日给每户村民捐赠了煎饼。”
农村大众报记者唐峰
通讯员左效强
新闻推荐
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华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债权转让通知暨债务催收联合公告
根据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华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签署的《资产转让协议》,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公司(含各...
沂源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沂源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