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郝磊
12月17日,在钢城区汶源街道霞峰村桃农李树宝的果园里,记者看到他正忙着给桃树剪枝。“我刚刚完成果树的施肥,现在主要是剪树枝,春节之前必须剪完,这样开春之后不影响果树的生长。”李树宝一边忙活着打理桃树一边和记者攀谈起来。
这片果园是李树宝的“老伙计”,每年靠着这片果园,李树宝都能有个不错的收益。许多人不知道李树宝不仅是个桃农,还是一个“桃二代”,在霞峰村像李树宝这样的“桃二代”有很多,桃产业的发展如今成了村里的支柱产业。
李树宝告诉记者,建国初期村里还没有开始林果业的种植,村民大多数还是以基本的粮食种植为主。到了1966年村里第一次从沂源引进了第一批桃树,“听父辈说,当时引进的品种就是大黄桃,引进了几十棵开始尝试林果的种植,就种在了村里北边的山上。”李树宝说。
改革开放之前,村里还没有实行分田到户,村里的土地都是集体种植,引进来的果树也都是集体打理,“刚引进来的时候就是单一的品种,也是在摸索学习期,别看如今品种这么多,全是靠着村里一代代人艰辛奋斗换回来的。”李树宝说。
因为村里相对闭塞,到了1981年,村里才开始实行分田到户,从那以后,村里可以搞多种经营了,不少村民开始搞桃园种植,也就是那个时候村里的桃产业才逐步发展了起来。
李树宝的父亲李志福也是那个时候开始承包果园的村民之一,“那时候家里5口人,当时种了3亩多地的桃,有了烟台蜜、黄金桃等四五个品种。”李树宝说。
1990年,25岁的李树宝结婚分了家,跟着父亲种了10年桃树的他有了一定的经验,也开始种植桃树,“分家后我自己先种了2亩多地,那时候就有10多个品种了。”
由于村里的地势和土壤的原因,产出来的桃口感独特,也逐渐有了名气。
2007年,李树宝新开发了一片荒山,增加了种植面积,达到了8亩地。村里桃树的品种也从最初的单一逐步发展到如今的近40个。
因为销路不愁,到了季节都是大商贩上门来收,今年6月份开始,李树宝集中地采摘售卖了3个月,2万多斤的桃子卖了3万多元。
近年来,霞峰村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不仅增加桃的品种,还成立专业合作社,社员根据桃的收益也有部分分红。如今霞峰村全村种植果树面积达到5000多亩,人均收入2万多元,各类品种的桃子远销河南、江苏、浙江等全国10多个省市,成为当地富民强村的支柱产业。“村里一代代桃农努力奋斗才有了如今的好势头,咱琢磨着未来如何通过互联网把桃子结合上,进一步提升知名度,也能让俺的桃事业越来越旺盛。”李树宝说。
新闻推荐
举行物理教研活动为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近日,沂源四中举行了初中物理教研活动,活动分示范课、评课、研讨...
沂源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沂源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