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孙春晓
10月17日,2018年全国脱贫攻坚表彰大会暨脱贫攻坚先进事迹报告会在京举行。淄博市扶贫办副主任、现沂源县大张庄镇石柱村“第一书记”刘昌法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奖贡献奖。
6年以来,刘昌法一直坚守在脱贫攻坚一线,先后连任3个贫困村的“第一书记”,撰写了50多万字的驻村日志;他扶贫有道,深耕乡村,因地制宜,精准施策,为贫困村争取20多个项目、800多万元资金;他心系百姓,带领3个村、500名贫困群众脱贫,一个个扶贫开发思路、一份厚厚的“扶贫清单”为村民铺就了一条条脱贫路……
43个红手印
2012年4月,淄博市委部署选派“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刘昌法当时在市委政研室工作,主动报了名,被确定为省级贫困村上小峰的“第一书记”。当时,家里人和好多同事都不理解:快50岁的人了,下去操那个心受那个累,图个啥?刘昌法在日记里用两句古诗来形容当时的心情: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刘昌法是农村走出来的孩子,他心中有浓浓的乡土情结,贫困村民的疾苦刘昌法感同身受。他渴望走出机关沉到基层,去亲近那芬芳的泥土,去为还在困苦中的父老乡亲撑起一片天。
但压根没想到,刘昌法这一去就是6年多。面对那一户户贫困的院落,那一张张渴望脱贫的面容,刘昌法无法让自己的脚步停歇下来。虽然刘昌法也曾有过回机关的想法,但最终选择的是留任、留任、再留任。6年多时间,刘昌法先后在上小峰、西沙井和石柱村担任“第一书记”。无论在哪个村,刘昌法到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村民家里走走看看,进屋之后,摸摸炕铺,掀掀锅盖,看看他们吃得咋样、睡得咋样,把每个贫困户的“家底”都摸清楚。
到西沙井村之后的第一场大雪前,刘昌法不放心村里老人们的过冬取暖问题,就冒着冻雨挨家挨户地走访贫困老人,发现大部分老人都没有生炉子,刘昌法立即向单位作了汇报,为村里的老人们送去了10吨块煤,烧暖了他们的炕,更温暖了他们的心。第二天一大早,81岁的张大娘爬高坡来到刘昌法的住处,颤巍巍地给刘昌法送来了亲手做的炸豆腐。
上小峰有一个低保贫困户,叫任学美,当时已经83岁高龄,中年丧夫、老年丧子。刘昌法走访时发现,大娘的眼睛红肿、瘙痒、见风流泪,以致严重影响了日常生活。刘昌法回家时就到医院咨询了大夫,给大娘买了两种眼药水和一种消炎药,把大娘的眼病治好了。打那之后,大娘把刘昌法真正当成了亲人,给刘昌法送吃的喝的,有啥心里话都跟刘昌法说。刘昌法也把老人当成了“亲娘”,一有时间就去给老人揉揉肩、捶捶背。刘昌法离开上小峰后,第一次专程回去看大娘,在分别时,老人家拉着刘昌法的手含着泪说:“俺年纪大了,不知道还能活几天。你离着俺这么远,不知道下次还能不能见上。”刘昌法当时在心里默默地喊了一声“娘”,再也忍不住眼里的泪水。
2014年4月,全市第三批“第一书记”轮换。上小峰的村民听说刘昌法要离开,都急了,他们召集起来,写了一封信交到组织部门,要求把刘昌法留下来,信上面有43个党员和村民代表的手印。就是这样一封摁满鲜红手印的挽留信,把刘昌法的心永远地留在了偏远山村,留在了老百姓的老屋里、饭桌上。
走好扶贫路,建好党支部
去年7月份,刘昌法刚到石柱村时间不长,在走访时发现石柱山下的路边上有一堆鲜桃无人要,就问路边干活的老乡,老乡告诉刘昌法,那是因为路坑洼不平,从车上颠下来摔坏了的,收购商是不要的。石柱村以种植桃和苹果为主,但村里连条像样的水泥路都没有,果品运输成了大难题。这件事对刘昌法的刺激特别大,刘昌法横下一条心,一定要让村民走上硬化路。
9月的一个雨天,石柱村正在开党员村民代表会议,王撇沟的十几户村民闯进来,质问路还修不修。石柱村有3个自然村,相距都在2公里左右,都没有硬化道路,祖祖辈辈行路难。特别是王撇沟的路沉在河底,是夏天趟水、冬天溜冰。刘昌法来之前也争取过资金,但“钉子户”挡着,路迟迟没有修成,钱也被村干部挪作它用。面对村民的质问,刘昌法当时二话没说,就冒雨赶到王撇沟进行实地勘察,当场表态,一定把路修起来。随后,刘昌法就找到派出单位和交通部门协调修路资金,还多次给“钉子户”做思想工作。2017年11月,当第一条1.2公里长的水泥路竣工时,83岁的贫困户朱明兰老人笑呵呵地说:“土里泥里走了一辈子,没想到俺老婆子八十多岁了,还能在水泥路上蹓蹓腿。”截至目前,在刘昌法的“娘家”淄博市扶贫办的大力支持下,共为石柱村争取到各类扶贫资金180多万元,已经建成3条水泥路,安装了65盏太阳能路灯。在今年年底前,刘昌法将完成5条水泥路建设,帮助村里实施好产业项目,确保所有贫困户全部脱贫、村集体增收3万元。
脚下的路好修,但发展的路、脱贫的路怎么修?建一个好支部、培养一个好带头人才是正路。为了把这条“路”修好,刘昌法下功夫在思路上“引”,在工作上“促”,在分歧上“拉”,在作风上“带”,帮助村干部明思路、定措施、把方向,把村班子建成一个作风过硬、干事创业、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战斗堡垒。2014年的村两委换届,上小峰实现了村书记、主任“一人兼”,结束了“两委”班子18年无连任的历史。就是在这样一个过硬班子的带领下,三年时间实施了14个扶贫项目,财政投入200余万元,撬动社会资金500多万元,上小峰变了个大模样。
“驻村3年,刘昌法留下的是一个全国扶贫改革试点典型村、省级生态文明村、省级旅游特色村,更给村民留下了一个发展思路清晰、富有干事劲头的村‘两委’班子。上小峰的脱贫路,越走越宽。”博山区组织部的有关负责人感慨地对记者说。
焦裕禄式的“蚯蚓”书记
博山区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的故乡,焦裕禄纪念馆是刘昌法到上小峰的必经之地。每次经过焦裕禄纪念馆,刘昌法都会扪心自问,新时代的“第一书记”,应当怎样做一名焦裕禄式的好干部。
初到上小峰,真是一穷二白,全村160多户,就有100多家是贫困户,集体经济为零。在经过充分调研论证后,刘昌法与村“两委”研究确定,立足地处鲁山风景旅游区和生态保护区的地理优势,发展生态型、资源型产业,因地制宜,精准脱贫。上小峰有丰富的矿泉水资源,刘昌法们决定招商引资建水厂。2013年3月份,水厂正式建成投产了,吸纳了9名贫困村民就业,每年为村集体增加了5万元的固定收入。
为解决老弱病残贫困人口增收难问题,刘昌法充分利用淄博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的先天优势,提出了“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股本、村民变股民”的发展思路,积极探索资产收益扶贫“三三制”管理模式,就是建立由贫困户参与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三会制度”,实行扶贫股、基本股、脱贫股“三股互补”,做到了项目运作规范、扶贫资金安全、贫困户获得稳定收益“三个确保”。
2014年到2015年的一年多时间,刘昌法和村两委发动群众投资投劳投资产,成立山东上峰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将100万元扶贫资金折股量化给贫困户,支持公司改造闲置的农家院落,大力发展“农家乐”乡村游,全村“农家乐”一下子发展到50多家,游客慕名而来,农家乐火了起来。
思路一变,全盘皆活。2016年8月,村民们迎来了第一次分红大会,贫困户全部拿到了分红,村民们也得到了乡村旅游发展的红利。村民牛思恩说:“刘昌法这个小院,每年能带来五六千块钱收入呢,这多亏刘书记,是他带领刘昌法们趟出了致富路!”牛思恩还用刘昌法的名字命名了他装修一新的旅游商店。
驻村扶贫,需要心无旁骛,执着坚守。常年在山里跑,刘昌法也落下了一身病。先是得了严重的过敏性湿疹,之后是两个膝盖的半月板受到损伤,五冬六夏戴着护膝,不能走远路,不能长时间站立。但每当刘昌法看到一个个村、一户户农家,在刘昌法的努力下不断脱贫致富,这点代价又算得了什么呢!
2016年以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人民日报等中央和山东省主流媒体对刘昌法的驻村扶贫事迹进行了多次报道,刘昌法先后获得了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中国好人榜”敬业奉献好人、山东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同时,刘昌法的驻村故事还被文化系统改编为现代京剧,参加了淄博市和山东省的地方戏曲调演。对党和政府给予刘昌法的这一系列荣誉,刘昌法时常感到一种“不能承受之重’,因为刘昌法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刘昌法不过是全国扶贫干部队伍中的普通一员,光荣属于扶贫战线上的所有战友们。
扶贫永远在路上。作为一名驻村“第一书记”,刘昌法的前方没有终点。刘昌法将以焦裕禄精神为标杆,继续做一条勤奋的“蚯蚓”,匍匐在乡村的泥土之中,怀抱初心,砥砺前行。
新闻推荐
社团活动张扬个性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日前,沂源县鲁山路小学开展了丰富的社团活动,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
沂源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沂源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