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新闻 桓台新闻 高青新闻 沂源新闻
地方网 > 山东 > 淄博市 > 沂源新闻 > 正文

有一种甜蜜叫七夕领证

来源:青岛早报 2018-08-18 07:24   https://www.yybnet.net/

昨天是传统节日七夕节,不少准新人选择在这一天登记结婚。当天上午大雨倾盆,但丝毫没有阻挡新人领证的热情,为了“拔得头筹”,有的新人竟然凌晨1点就到婚姻登记处排队。记者昨日从市北婚姻登记处了解到,今年通过网上提前填写表格等方式,简化办事流程,登记办理实现提速,一上午时间就为116对新人办理了登记。据悉,七夕节当天市内三区总共有426对新人办理结婚登记,相比前年和去年,人数明显增多,可见新人越来越青睐这个“中国情人节”。

凌晨1点新人带“铺盖”排队

昨天一大早,各婚姻登记处的门口就开始有一对对的新人排起了队,等开门之后,新人领了号进入大厅等候。而在市北区婚姻登记处,新人们似乎更心急,5点钟不到就来了10多对新人,有的新人在凌晨一点就拿着垫子来排队,来得早的这些新人可都是有备而来,带着马扎子舒服“占位”。上午9点左右,记者赶到市北区婚姻登记处时,发现上午的100个号已经抽完了,还有新人不断赶来。

“我们做了充分的准备,比平常提前半个小时上岗。 ”市北区婚姻登记处主任于强介绍,因为预估到当天领证的会扎堆,他们启动了应急预案,为了让新人们减少等待时间,当天6个工作窗口全部开放,即使延时服务也会让当天来登记的新人高高兴兴兴地领到证。

年轻人更钟爱“中国情人节”

在市北区婚姻登记处,杜先生和周女士在排队等候了1个多小时后拿到了结婚证。“选择在七夕节这天登记结婚,主要是日子好记,同时也更有纪念意义。 ”杜先生说。

而在复印室内,苏先生和苏小姐正在拍摄证件照,两人为这个日子可是筹划了很久。“今天是我们认识的第789天,正好又是七夕节,所以我们就选了这个特殊的日子来结束单身。”苏先生说,两人的婚礼定在了明年,为了选择登记的日子,两人也是考虑再三,他们认为七夕这天登记结婚让每一个结婚纪念日都充满节日的快乐,将两份“喜悦”合二为一,对他们来说非常有纪念意义。

在现场记者随机采访的几对刚领完证的小夫妻,他们谈起自己的爱情故事时,都不约而同地使用了“是种缘分”这样的表达,回忆起相知相恋的点点滴滴,幸福溢于言表。在被问到为何选择七夕这天领证时,不少新人表示作为中国人,相比2月14日西方情人节,他们更喜欢七夕这个“中国情人节”。

市内三区426对新人领证

昨日上午,记者在市北区婚姻登记处采访时了解到,平时一上午能为100对新人办理结婚登记,而当天10点半就叫到了100号,办理速度明显提高,一上午就办理了116对。“我们采取了网络预约、提前网上填表格等方式,无需提供复印件,照片可自带,并且办理窗口全开,通过一系列方式,简化了办事流程,加快了办理速度。”于强介绍,今年市民可通过市北区行政审批大厅手机APP,提前了解办理结婚登记需要的材料、流程等,并可自行打印表格填写,到了办理现场只要携带证件齐全、符合条件、表格填写确认无误,5分钟就能办理完,比过去大大增速。据悉,市北区民政局正在研发网上预约登记系统,启用后可以网上预约、自行填表,将更加方便市民办理。

昨天,市内三区共有426对新人登记领证,其中市南区155对、市北区176对、李沧区95对,明显高于去年的396对,而前年这一数据是249对。这一数据每年在增长,说明新人越来越钟爱这个日子。

记者 吴帅 见习记者 李一民 摄影报道

一对新人开心领到结婚证。社区居民参加“巧手穿针”比巧。

社区里“巧手穿针”

早报讯 七夕节是一个富有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象征忠贞爱情的牛郎织女传说一直流传至今。近日,市北区海伦路街道在北岭山社区举办了“我们的节日·七夕”主题活动,密切邻里关系的同时也让居民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来自于牛郎与织女的传说,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当天的北岭山社区文化中心,闻讯而至的20余名居民齐聚一堂,听完北岭山社区负责人介绍七夕节日的由来和传统的节日风俗后,对七夕有了全新的认识。 “我还以为七夕就是牛郎织女鹊桥会,今天才知道还有这么多的风俗。 ”参加活动的北岭山社区居民纷纷表示。活动中,老年恩爱的夫妻们回忆起自己与另一半相识相知的过程,大家交流起自己的恋爱史、家庭趣事和生活窍门,引发了大家的共鸣。压轴的“巧手穿针”比巧环节,各位阿姨、大姐熟练地将彩线穿过针孔,周阿姨不到半分钟就穿了7根针,技压众人,一举夺冠,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巧手周阿姨”。

(首席记者 于顺 通讯员 郭显海刘晓琛 摄影报道)

穿越时空的美丽与祈愿

——非遗中的七夕

七夕,与牛郎织女美丽传说紧密相连。作为中国四大民间传说故事之一,千百年来,它以各种形式“活”在中国人心里,传承在生活中,蕴含在情感中,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山东沂源:人间沂河 天上“银河”

沂源县的牛郎织女传说可追溯至唐代。沂源县的织女洞始建于唐,又名织女仙阁,系二层楼阁式建筑。内陈设织女彩色塑像。织女洞一层,有块立于宋代元丰四年(1081年)的还愿碑。相传宋代当地有位妇女婚后一直无子,于是向织女求子,织女显灵,让她儿孙满堂,于是妇人带着子孙在此建碑还愿。

洞内二层,有一块明万历七年(1579年)所立“织女洞重楼记”碑。碑文曰:“志云唐人过谷,闻个内札札机声,以故织女名。”说是唐代有人经过这里,听到洞内机杼声,以为是织女在织布,于是在此修织女仙洞。

与织女洞隔河相望的,是沂源县牛郎庙,庙前三座石碑讲述了牛郎庙的来历。相传在明代,当地县令游历到此,起意在与织女洞隔河相望处建一座庙宇,呼应牛郎织女传说。明万历七年 (公元1579年),牛郎庙建成。

隔着沂河,织女洞与牛郎庙遥遥相望。沂河又与天上银河谐音,吻合牛郎织女故事情境,可谓“在天成像,于地成形”。

2008年,牛郎织女传说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甘肃陇南:千年迎送“巧娘娘”

在甘肃陇南,人们尊称善织“云锦天衣”的织女为巧娘娘。乞巧,就是请求巧娘娘保佑自己聪慧灵巧、婚配如愿及生活幸福。活动从每年农历六月三十日晚开始,村里未出嫁的姑娘们穿上盛装,整齐列队,挑上“巧娘娘”纸像,端上香蜡,在年长妇女的引导下来到河边,迎接巧娘娘下凡,直到七月初七。七夕当晚,姑娘们齐唱《送巧歌》,泪别巧娘娘。

专家认为,陇南乞巧风俗保持传承了原生态的民间信仰,是集崇拜信仰、诗词歌赋、音乐舞蹈、工艺美术、劳动技能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民俗文化活动,传承之久远、程式之完整在全国少见。这一古代乞巧风俗的 “活化石”,2008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广州天河:“玉女”祈愿幸福和美

“一祝:一帆风顺,心想事成;二祝:二人同心,团结互助……”8月16日晚,广州市天河区珠村明德堂的乞巧活动在锣鼓声中正式开幕。珠村的“玉女”向来宾表演了拜七娘中的“迎仙”和“穿针乞巧”。

天河乞巧习俗2011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800多年来,乞巧节一直是当地世代相传的活动。

珠村村民、广东省民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潘剑明介绍,七夕节广州的风俗为“七姐诞”,包括摆七娘、拜七娘、送七娘等。七夕节乞巧是向天上的织女祈求心灵手巧,希望婚姻幸福、家庭美满。如今的乞巧活动还增加了祈福环节,鼓励更多年轻人加入其中。 据新华社

新闻推荐

穿越时空的美丽与祈愿—— 非遗中的“七夕”

七夕,与牛郎织女美丽传说紧密相连。作为中国四大民间传说故事之一,千百年来,她以各种形式“活”在中国人心里,传承在生活中,蕴...

沂源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沂源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大山深处的坚守2018-08-13 04:59
猜你喜欢:
“新织女”2018-08-15 00:00
评论:(有一种甜蜜叫七夕领证)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