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杨淑栋马景阳
本报通讯员崔小芸曹洪梅
4月20日一大早,沂源县张家坡镇阳三峪村任成全老人和老伴杨本兰添柴生火,烧水泡茶,开始忙活起来。“今天有个全省的骑行比赛在俺村举办,客人肯定多,得早作准备。”杨本兰一边生灶一边笑着说。
来阳三峪旅游的游客都对“大碗茶夫妻”有深刻的印象。任成全夫妻俩是村里四世同堂的幸福老人。去年,老两口住进了村里的养老幸福院,吃、穿、用全包,可他们不愿闲着,也想为村子发展贡献一份力量。现在,老两口在游客休息区泡制大碗茶,果木烧泉水泡制的大碗茶成了景区的一大特色,游客们纷纷驻足,一品茶水的清香。
乡村旅游强村富民
阳三峪村全村180户576口人,原来很穷,如今,小山村摇身一变,成了旅游度假区,村里通上了柏油路,庭院别致,户户花香。
作为山东省三产融合试点村、全省首批美丽乡村示范点,阳三峪村从2012年开始尝试三产融合,实施了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成立了沂源越水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吸纳社员258户。2015年,通过土地流转、盘活农村闲置房屋、乡村旅游、“互联网+”等多种方式,把过去农户单打独斗的家庭生产升级为公司化经营,成立了沂源县阳三峪乡村旅游开发有限公司。
阳三峪村以企业为引领,深挖特色资源和优势资源,走“龙头+合作社+基地+农户”产业发展模式,打造吃、住、采摘、游乐“四位一体”的乡村旅游,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45岁的村民张贵臣给记者算起了收益账。他家有10亩果园,其中有8亩被流转到公司,他也从自己种地变成了给公司打工。自家的果园成了采摘园,部分房屋经过合作社统一装修成为客房。过去10亩果园一家人一年收入也就六七万元,现在他除了这部分原先的收入,又增加了三份收入:一份是房屋出租租金16182元,一份是他和妻子的工钱近30000元,苹果收入和分红67599元,合计增收11万多元,这是他以前想都不敢想的。
如今,阳三峪村成为了山东省伏羊文化节和山东沂源(阳三峪)苹果采摘文化节举办地,拥有三黑养殖基地、家庭旅馆、接待中心,163张床位,能同时接待近千人就餐。乡村旅游、有机果品销售、野菜和野生中药茶加工体验、新型农民职业培训已经把整个村的经济发展带动起来,村民户均增收3万多元。
渴望注入外来资金
自从办起乡村旅游,村里的经济条件也越来越好。旅游公司去年收入突破千万元,这些钱又用于搞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了以农家乐为主调的沂蒙特色美丽农家小院31户,建设富硒有机苹果精品采摘园600亩、生产基地1500亩,建起了文化广场,硬化了村内道路。目前已累计投入了6000多万元,下一步还计划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
然而,红红火火搞建设的同时,阳三峪村党支部书记田月水也有些发愁。这些年就是靠自有资金滚动发展,步子太慢。尽管也有很多企业想来投资入股,但多数企业想把村民占股部分缩小甚至剔除,最终双方协商不成而告吹。“我们旅游收入这部分按四六分成,老百姓拿大头,公司拿小头。我们发展乡村旅游最根本的还是要让老百姓真正得到实惠,让乡亲们真正幸福起来。”田月水坚定地说。他也迫切希望与志同道合的企业合作,一起把阳三峪乡村旅游做大做好。
期盼涌入更多年轻人才
4月19日,为迎接第二天的山东省全民健身运动会万人骑行比赛,阳三峪旅游公司会计殷元霞忙得不可开交。小殷是土生土长的阳三峪村人,前年回村就业。殷元霞说,她在大连上的大学,所学专业为旅游管理。2015年,小殷从父母口中听说,村里借全省推行乡村旅游“改厨改厕”工程的机会,开始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并且成立了旅游公司。她决定辞职回老家,靠本事吃饭在乡村一样有发展空间。
小殷一回家,田月水亲自将她请进了旅游公司。现在,殷元霞从公司走路回家只需要五分钟时间,吃住不用额外花销,这样算下来,她每月拿到手的钱比在之前的单位还要多。
“现在旅游公司有员工70多人,但大多是四五十岁的中年人,年轻人寥寥无几,更别提懂运营、懂宣传的专业人才。”田月水感慨道,“虽然村里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但是相应的旅游管理和服务也得跟上,随着村里的游客集散中心投用,项目越来越多,专业人才缺口将更加突出。”
张家坡镇党委书记田立勇告诉记者,镇里适合搞乡村旅游的村子很多,但由于缺乏大量资本的进入和人才瓶颈,形不成大气候,下一步他们将重点加强资金注入、人才涌入,绿水青山最终才能变成金山银山。
新闻推荐
第十四届沂源大樱桃电商节开幕,大樱桃产业搭上“互联网+”快车预计今年樱桃网上销售额近亿元
本报5月7日讯(记者李洋通讯员丁晓青)7日,中国沂源大樱桃电商品牌推介洽谈会暨第十四届沂源大樱桃电商节在沂源县燕崖镇开幕,搭建起了以樱桃为载体、以电商为媒介的“大舞台”,提升了“沂...
沂源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沂源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