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处扶贫车间,在这里,周边100多名贫困村民找到了种地之外的“第二职业”,增加了收入,实现了脱贫,这要缘于———
一个90后山村女孩的扶贫梦
□特约记者 王凤娟
一位瘦弱娇小的女孩,干净利落地从一辆印有“扶贫大篷车”的东风厢式货车上跳下来。然后,打开厢式货车的后门,一路小跑到制作工人的家中,将一件件制作完成的藤编户外休闲用品搬进车厢。虽是数九寒天,但不一会儿她的脸就热得泛起了红晕。待逐户装好货后,她又将独自一人驱车赶往近30公里外的地方去送货。
这位外表瘦弱,内里却蕴藏着无限精力的女孩叫李霞。
出生于1990年的李霞,是一位名副其实的90后,没有多高的文凭,也没有多漂亮的容貌,但却把扶贫事业做得风生水起,让本村及附近村庄的不少贫困户,走出了贫困的“泥泞”,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受到周边村民的一致称赞。
1月15日,在位于辛庄镇裴家庄的扶贫车间,操作工人正在手工编制藤艺户外休闲用品。(特约记者 王凤娟 摄)
梦想缘起:尽力帮助同学
李霞是个能干的人,也是个心肠很软、颇富有爱心的人。
李霞娘家在他们村里条件还是不错的,应该说,李霞从小生长在相对富足、无忧无虑的家庭。上学的时候,她见识了身边一些贫困学生家庭的窘迫,看着他们不能像自己一样想买什么买什么,李霞的心里是隐隐有些不好受的。那时候,一个想法在她的心里萌了芽——— 她想靠着自己的能力,帮助这些同学们。
在学校的时候,看到有同学家里遇到困难,李霞总是愿意将自己不舍得花的零花钱、压岁钱捐出来,帮助同学渡过难关。每当这时候,是她最开心的时刻。
后来走向社会,李霞还是初心不改。她一边在外打工,一边摸索能更好帮助贫困户的好模式。她还密切关注扶贫领域的新动向,当看到国家及省市区各级扶贫部门出台了更加惠民利民的好政策时,她就会从内心里由衷感到宽慰。
桔梗加工:迈出扶贫第一步
高中毕业后,李霞就到莱芜一家企业开始了打工生涯。2012年,他与本村小伙,也就是如今的爱人相恋并组成家庭。当时,李霞的丈夫在河北上班,从事厨房用品及设备的销售。结婚后,为能相守在一起,他俩决定创业。这时,盘旋在李霞心里多年,一直未能实现的扶贫梦又一次冒了出来。当她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后,第一时间就得到了对象的支持。“我本来以为他不会同意,因为扶贫不同于其他行业的创业,我们要付出多于一般创业者几倍的努力,但是收获却还是未知数。”李霞说。
选择什么项目,又是一个问题。村里的贫困户多是些年龄较大的老人,或者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特殊人群。在项目的选择上,必须考虑到他们的实际情况,一方面要简单易学易于操作,另一方面,在时间上还不能有太多的限制。这时,李霞脑中灵光一闪,突然想到“桔梗代加工”的项目。这是李霞在驾校学车时,在与一位来自沂源的同学之间的交谈中了解到的信息。
说干就干,当下李霞就拿出手机,与那位同学取得了联系,并找到一辆货车,接着就运回来一车桔梗。回来后,李霞连水都没顾上喝一口,就跑到村里几户困难家庭去作动员。村民们了解到在家门口有这样一个挣钱的好门路,纷纷走出家门,来到李霞的家里干起了种地之外的“第二职业”。一位贫困户说:“这个活很简单,只需要一个像勺子一样的工具,将皮从桔梗上刮下来就行。像我们这些五六十岁的人,一天能轻轻松松赚到40多块钱,大家在一起有说有笑,还能照顾到家庭。”
据李霞介绍:“村里共有30多个村民来她这里从事桔梗加工。这30多个村民里,有些是贫困户,有些是来赚点零花钱的村民,不管怎样,我始终坚持贫困户优先的原则。”
藤编用品:扶贫跨上新台阶
看着村里的贫困户,因为在她这里干点零活,手里有了点收入,改变了贫困状况,日子慢慢得到改善,很多贫困户脸上的愁云一扫而光,取而代之的是眼角眉梢的喜悦。李霞的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她说:“看着他们过上好日子,比自己挣到还要开心,那种心情是金钱买不到的。”
两年来,在与村里贫困户的相处过程中,李霞了解到,虽然现在的桔梗加工能让一些贫困户获得一些收入,改善了生活。但是,还存在一些限制,因为一些行动不便的贫困户,不便走出家门,难以从事桔梗加工这个项目。了解到这个情况后,李霞苦思冥想,想为村民们再找个好项目。就在此时,钢城区及辛庄镇的扶贫工作人员找到她,问她是否愿意,以扶贫为宗旨承接藤编户外休闲用品加工项目。听到这个消息后,李霞高兴坏了,立即就答应下来。
可是,这个项目与桔梗加工不一样,稍微有点难度。于是,李霞就先到原材料提供方那里学习,然后回来一个一个地教。那个时候,李霞才生完二孩100天,老大也才3岁。“我只能抱着100天的孩子到厂家去学,气枪响的声音把孩子吓得哇哇大哭。”“回来后,我还要一个个把他们教会,有些行动不便的,我就必须得上门去教。有时候,不管在干什么,贫困户们一个电话,我就得撇下孩子,撇下家里的一切到贫困户家里去,直到把他们教会为止。”说到这些不易,李霞笑着眼里却噙满了泪水。
为他们提供原材料的赢浩休闲用品有限公司,不仅生产藤椅,还生产藤编沙发、茶几、躺床、藤桌等,种类多。因此,每隔一段时间,李霞就得去学习新产品的编织技术。每天,还要像文章开头描述的一样到加工户家中收货送原材料。两个孩子分别由两边的老人帮忙照看。孩子想妈妈了,老人只能趁她在家的一小段时间,将孩子带到她的身边,让李霞抱一小会儿。这么大小的孩子,一般都还在妈妈怀里撒娇,李霞却没时间给予孩子。听着李霞的讲述,记者都忍不住落泪。李霞却说,习惯了,干啥都要有付出。她说:“在扶贫路上不管多苦多累,我都甘之如饴,虽然我能力有限,但我愿尽我所能让村里那些家庭条件不好的父老乡亲都过上好日子。”
采访的间隙,一位叫侯秀玲的村民来到李霞这里,让李霞抽空给她送点原材料,她好回家去编织。李霞告诉记者说,侯秀玲的丈夫是位听力失聪的残疾人,有个上初中二年级的孩子,由于在本村没有房子,还得租房居住,日子过得异常拮据,是村里的贫困户之一。自打干上藤编后,勤快的侯秀玲在干好家里的农活之余,每个月还能挣到700多块钱。而那些工作在一些有技术含量工序上的操作工人,普遍每个月能拿到一千五六百块钱。
村民张传军家中有位生活不能自理的孩子,妻子常年只能在家中照看孩子,不能离家出去打工。现在,张传军的妻子每天在家照顾好孩子之余,还会在家干些藤编的活,一个月最少也能赚到600多块钱。再加上张传军在外干建筑工作的收入,他们家的生活也比原来有了很大的改善。
……….
看着李霞手里拿着的工资单,密密麻麻写着100多个来这里打工的村民的名字。每份收入,都是一个家庭幸福的有力支撑。李霞说,当初的扶贫梦现在算是实现了一小部分,她还想着尽最大的努力,让贫困的村民们过上比现在更加富足的日子。
新闻推荐
跳绳训练活动日前,为了发展幼儿身体协调能力,沂源县荆山路幼儿园坚持每天让幼儿进行跳绳训练活动。促进幼儿身体的健康发育。(夏巧凤)...
沂源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沂源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