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新闻 桓台新闻 高青新闻 沂源新闻
地方网 > 山东 > 淄博市 > 沂源新闻 > 正文

一生红烛梦 半世沂蒙情

来源:淄博晚报 2015-09-10 16:44   https://www.yybnet.net/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得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李振华却做到了,他将自己的大半辈子奉献给了老区的教育事业,将一颗永恒的爱心融进蒙山沂水,融进老区人民的心中。

支教扎根沂源山区60余载,他从工作的第一个月起就拿出工资的四分之一资助贫困生,62年共捐献102万余元,资助贫困学生2000余名;他先后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山东省特级教师等87项市级以上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连续四届当选山东省人大代表;先后8次进京,在人民大会堂接受了三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为表示对他的崇仰与感念,沂源的乡亲们自发捐款为他立了一座汉白玉半身雕像和“振华基金纪念碑”……他就是沂源县实验中学原校长李振华

一生红烛梦南京小伙扎根沂蒙老区

1953年冬天,从南京师范大学毕业的李振华响应党的号召,志愿来到山东支教。初到山东时,领导得知他从小在城市长大,年仅17岁,怕他受不了苦,决定安排他留在条件较好的城市学校,他却说:“还是让我到最偏远最落后的沂蒙老区去吧!”就这样,李振华肩背铺盖,手提行李,来到了沂蒙老区偏僻闭塞的穷山沟韩旺村。

出乎意料的贫穷落后,令李振华始料未及,走进位于半山腰的由3间破庙改成的教室,映入眼帘的是洞一般的窗户、仅有的一扇门、透风撒气的四壁和大大小小石头课桌、玻璃瓶制的煤油灯、后墙角放着的一张旧床、不像样的泥炉子和提水用的灰罐子。村支书告诉他:“这大石头是课桌,小石头是板凳,上课时你就吹吹哨子,没有表,你就看着日头掌握时间,阴天时,点一段麻杆,麻杆燃尽就是一节课。”晚上,他躺在教室一角的床上,外面是漆黑的夜晚和令人毛骨悚然的狼嚎,更令他难耐的,是无尽的孤独与乡愁。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教室里一下围拢来38名学生,最大的已是3个孩子的妈妈,最小的只有7岁。李振华在忐忑不安中开始了他的第一课。沂蒙人民博大宽厚的胸怀让他感动。大婶们亲手纺布,在煤油灯下为他缝制了御寒的棉衣、布袜子和钩子鞋,逢年过节,乡亲们争相邀请他过门过节,把好吃的都给他留着,怕他受冻,冒着严寒到山上刨来树墩给他生火。当他看到韩旺村搞互助组连个记工分的人都找不出来,只会在墙上画杠杠表示时,他的心被深深刺痛了。他亲眼看到山区文化的落后和乡亲们的纯朴与真诚,他再也迈不开回乡的脚步,沉甸甸的使命由此追随了一生。

就这样,南京来的洋学生与沂蒙山的苦孩子成了师生,孩子们的苦成了他执教的动力。他把根深深地扎在了蒙山沂水,年复一年,春华秋实,无怨无悔。

忠孝难两全师恩似海为大家舍小家

1965年,李振华被调到与韩旺相邻的张家坡中学,一干又是15年。恢复高考后,他年年送高考毕业班,为了更好的照顾那些住校生,他干脆搬进了男生宿舍,冬天为他们盖被子,夏天给他们驱赶蚊子。学生非常尊敬他,都发奋读书,年年考出好成绩。

李振华初到沂源时,曾经连续三年没有回南京看望父母。不是他不孝顺,是回家的路途太远,是假期的时间太宝贵,他要给学生补课;不是他不想家,是回家的车票太贵:来回42元,恰好是他两个月的工资。那时他月工资21元,10元寄给父母,6元自己花,5元资助贫困学生。在李振华心里,42元钱可以资助多少孩子上学啊!

1980年,他担任四个班的政治课,还兼一个班的班主任,离高考还有两个月的时候,接连收到父亲病重的电报,大家纷纷劝他回去,但他想着眼前这些高考在即的农家子弟,他最终没有回去,而是安排上高三的儿子回家伺候老人。儿子哭了:“为什么偏偏牺牲我?”李振华也掉下了眼泪:“唉,那些农民的孩子苦读多年,命运就指望着高考啦,而你考不上还可以就业呀。你爷爷做了一辈子教师,他会谅解我的。”儿子回南京的第五天,他收到了“父病故”的加急电报,李振华看到电报后一下子晕倒在地。学生们的一份份大学通知书翩然飞来,李振华悲欣交集,父亲故去了,他没能在床前端一杯水递一片药;儿子落榜了,三个孩子中,这个孩子功课最好,最有希望……失去的永远失去了,那颗为人子为人父的心再也无法抚慰,这份悲怆与负疚,深藏心底永难释怀。

不抛弃不放弃108名后进生成了尖子生

1982年秋,李振华被安排到沂源县城关二中任校长。这是一所新建的特殊学校,学生都是因素质差,爱惹是生非而被各学校刷下来的。刚招收的2个班共108名学生,大部分染有不良习气,其中9名是派出所的重点帮教对象;这些学生的平均入学成绩仅有28.5分,有26人的数学得了0分。这么一批后进生,管住尚且不易,更何况要改变他们。“看守他们三年,推出去算了!”对于这种论调,李振华坚决反对,不能把“次品”输送到社会上!话是这么说,可这群野性十足的“马驹子”根本不上“套”。对老师的教育,有的不屑一顾横眉冷对,有的无理取闹野蛮顶撞,更有甚者谩骂侮辱拳脚相向。有的老师被气病了,有的被打伤,还有的索性请了长假……面对这种局面,李振华这个校长也开始手足无措,一筹莫展。

学生家长近乎绝望的哀叹和乞求,又一次唤醒了他的使命感。为了对症下药,他对学生全面调查,掌握了“病因”。李振华最懂得“情”的价值,因此,“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也就成了他教育后进生的良药。他向教师们提出“转化一名后进生和向高一级学校送一名优秀学生同样重要,撒向学生全是爱”的口号。他带头去做,他像慈父一般,体贴照顾着这些被社会冷落的孩子。他善于从小处肯定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逐渐完善了他的“小目标分层推进法”:针对个体特点,帮助每个学生制定“小目标”,通过一个个“小目标”的实现,激励学生朝着大目标迈进。同时,他建立了一套激励竞争评比机制,定期评比颁发“提高进步奖”,只要学生在某一方面有丝毫的进步,就及时予以表彰奖励。小小的一张奖状,微薄的一点奖品,却能在后进生中掀起巨澜。这些在许多人眼里没有指望的“一百单八将,经过李振华3年的精雕细琢后,毕业的平均成绩名列全县第一,升学率达96%。

半世沂蒙情退休捐资助学忙不停

1997年7月,李振华退休了。平时怕影响他工作而久不登门的山里乡亲,纷纷前来看望。这一切,又令李振华寝食难安:老区人民的眷眷真情,拿什么来回报?贫困山区那些失学的孩子始终让他难以释怀。教育的贫困是一切贫困的根源!捐资助学、扶持贫困生仍然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李振华倾其所有,把半生仅存的15000元积蓄和国务院特殊津贴,分成三份,分别捐献给他工作过的韩旺中学、张家坡中学和沂源县实验中学。

李振华捐资助学的义举,像巨石激水掀起层层波澜。县委、县政府和韩旺镇的领导带头捐款,社会各界的群众也纷纷捐款。现在,三所中学的“振华奖学扶困基金会”的资金如同滚雪球一样,越积越多,到目前累计资金已达296万元。几年来,向“振华奖学扶困基金会”捐款的人数已达6000多人次。

今年35岁的张文强,一直被李振华资助到中专毕业,父亲因患肺癌去世,家庭生活非常拮据,自己又找不到工作。李振华便把他接到博山,一起吃,一起住,并拿出3600元钱接济他家。张文强告诉记者,李老师最见不得别人受委屈,在街头看见贫困的孩子,他都要掏钱,身上经常连吃饭的钱都没有。最窘迫的时候,他们还一起捡垃圾卖钱。张文强多次劝李老师,您是山东省人大代表,捡垃圾容易引起误解,以后我自己去捡吧。李老师却不在乎。为了不被人们认出来,两个人都是趁天不亮出去,卖完垃圾再回学校。5年多的时间里,他们捡垃圾共卖了2.6万元,李振华说,这些钱能多资助一个孩子就多一个孩子受益。

赵平忠算是李振华的老学生了,今年59岁,他也在沂源当了一辈子小学老师,他说要不是七十年代上高中时碰到李老师替他交了三年学费,他就没有机会念完高中,更不可能在村里当上老师,师恩难忘,是李老师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他也教育自己的学生们学习上往上比,吃穿往下比,多为别人着想。如今他的两个女儿和女婿都是老师,是名副其实的教师之家,逢年过节他都会去看望李老师,“明年就退休了,有时间了我打算好好陪陪恩师,直到他老。”赵平忠说。

62年来,李振华一直过着极其俭朴的生活,可以说对自己非常“抠门”,工资每月只留下500元退休金做生活费,其余的都捐给了贫困生。为了资助更多的贫困生,64岁的他于2001年2月至2008年12月应聘到淄博万杰朝阳学校任初中部校长,又将5.5万元的年薪全部拿出资助不在基金会范围内的23名贫困学生。

62年来,李振华教过1万多名学生,考入大中专等各类院校的就有数千人;资助贫困学生2000多人,其中完全由他供吃、穿、学杂费,最终考入大中专的学生就达36人。在他的资助下,一个个贫困学子走出了大山,改变了命运。有的走进了更高一级的学府,有的走上了领导岗位,有的成为企业的技术人才……

已是79岁的李振华老人,几乎每一天都是那么忙碌。在教师的岗位上,他倾尽心血和汗水,回报老区人民;退休后,他关心下一代的脚步一天也没有停歇。

他一退休,就设立了“振华青少年思想疏导热线”,先后与省内外860多名后进青少年保持经常联系,建立帮促关系,帮助他们疏导心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李振华还兼任山东省工艺美术学院等31个单位的政治辅导员、顾问和名誉校长等职,先后在全国各地大、中、小学和机关、企事业单位、部队义务作理想、信念、孝道、事迹报告3100余场,听众达百万人次。“耕耘心灵无限美,洒向人间都是爱”、“从教一生情,甘为孺子牛”等,都是听众发自肺腑对他的评价。79岁的李振华从不拒绝每一位邀请者,他说“能让我去讲,是对我的信任和尊重,我不能让人家失望。一年三分之二的时间在外地作报告,我从来不感到累,能为社会做点事情,对我来说是最大的幸福。如果我的报告能对人们有所帮助,那是我一生最值得高兴的事。”

(晚报记者殷少梅通讯员张新明张琦)

新闻推荐

沂源之旅 小记者张益豪(周村区凤鸣小学四年级.四班)

...

沂源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沂源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老年志愿者之歌2015-09-29 17:24
评论:(一生红烛梦 半世沂蒙情)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