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新闻 桓台新闻 高青新闻 沂源新闻
地方网 > 山东 > 淄博市 > 沂源新闻 > 正文

乡邻都记得朱彦夫的好 把他的故事 讲给孩子听

来源:山东商报 2014-01-22 18:02   https://www.yybnet.net/

村民向记者展示朱彦夫当年带领大家修筑的工程记者陈心如摄点击查看原图

1982年,一场大病后,朱彦夫自感体力不支,辞去了村支书的职务,他曾经在此奋斗了25年。

年事已高,他被子女接到县城,安排人轮番照顾,但老人却时刻牵挂着村子的发展。

如今,在张家泉村,依然能感受到朱彦夫留下的痕迹。他整治的山沟,挖掘的机井,还在继续造福着这里的百姓。而他的故事和精神,更是被几代村民津津乐道。

在张家泉村委,有一个不成文的传统,每年都要去看看老支书,跟他说说家常,聊聊村子的发展。记者陈心如

“他的理念很超前”

在张家泉村,每到收获的季节,各种果实便挂满枝头,村民们满心喜悦。如今,全村的收入,多数靠种植果树,这还是朱彦夫任村支书时打下的基础。

刘文和,是张家泉村现任村支书,说起朱彦夫,他是心存敬意的,亲切的称呼他“老支书”。冬日里,刘文和带着记者走在村子里,依然能感受到朱彦夫曾经留下的足迹,大寨田、大口井,还有朱彦夫的老宅子,恍惚间,时间仿佛还是定格在几十年前。“老支书负伤回到村里,进行了二次创业。先搞工程,为了增加土地,首先搞了大寨田,增加了好地,又打了机井,解决了吃水问题,后来又发展经济,发展果园、花椒园,还搞了木匠铺、铁匠铺等一些副业。我那时候还小,才几岁,但他的观念很超前,我们一直在学习”,刘文和说,在他之前,还有两任村委,但大家都保持了一样的传统,“村里有事儿,还是会去听听老支书的意见。”

原村主任张茂兴,曾经和朱彦夫共事多年,“老朱干的时候,曾经提出了一个口号,‘山顶桑树戴帽,山下林果缠腰\’,山上不适合种粮食,但可以种水果,绿化了荒山,还提高了经济,从现在来看,他那时候的思路现在也没有错。”

如今,在村子里,当年造梯田时堆砌的石头紧靠的一起,上了年纪的人对那些推小车、搬石头的日子记忆犹新,“全靠劳力,8个人抬一块石头,老朱干不了,但一定会在现场看着。我们把山上的石头运来填沟,覆上土层,增加土地面积,整治了村里的三条大山沟。”

“他是村里的好党员”

朱彦夫离开村子后,老房子就转给了一位亲戚,屋内收拾的整洁如新,还是保持着原来的陈设。“他是个热心人,帮着村里通了电。那时候村里的娱乐活动少,他把黑白电视放在屋门口,招呼街坊四邻来看戏,和大伙一起聊天,还讲解党的政策”,邻居大姐说,虽然朱彦夫已经搬走多年,往事却依然历历在目,“他好像还住在这里,遇到事儿,我们第一个想到的还是他。”朱彦夫负伤回乡时,他的外甥赵圣贵只有7岁,“大舅工作起来,我们看着都心疼,早上起来给他装上假肢,回来的时候,两层绷带都是湿的,解下绷带,皮磨破了,只能抹上紫药水,到了第二天,一出去又是一整天。”

原村民回忆,在张家泉村,被朱彦夫帮助过的人,可以说是数不胜数。村民张吉才,家里老人有病,没有钱医治,就掏出30元钱给他,而当时朱彦夫一个月的收入是36块4毛。“张吉才不要,老朱就说是借给他的,但实际以后呢还给他,他也不要”,村民说起这些事,每次都竖起大拇指,“他是我们村的好党(员)啊!”在当地村民眼里,他是怎样,党就是怎样的。

在村干部的眼里,朱彦夫的身体力行,成为他们效仿的榜样。“他去北山最陡的地方,劝他不要去,他非要上去不行,上去的过程中摔倒了,关键把假腿摔到一边去了,自己的那一段腿,摔的血肉模糊”,原村主任张茂兴说,看到朱彦夫这样,他们村干部也都不敢懈怠了。

看到没戴假肢的他,生产队长哭了

村民刘德发,当时是村里的生产队长,他能说起很多关于朱彦夫的故事,而说到动情处,还会激动的落泪。

刘德发说,朱彦夫刚回村子时,村里人都害怕他,“一场战争,就没有手,没有脚了。他自己心情也不好,不常出门,大家也都同情他。”可是,他和村里人都没有想到,朱彦夫后来居然学会了走路,学会了读书认字,“我们想不到,他很坚强,大家就很佩服他了。他在村里很积极,办图书室,办夜校,我们也愿意去找他。”

在刘德发眼里,朱彦夫严谨却不乏幽默,“他很有才,能唱戏,还能说快板,他会把一些党的政策,编成小品和顺口溜,然后教给我们。晚上,他还招呼我们去他家里打牌,他的记忆力很好,经常能赢。”

有一次,刘德发在朱彦夫家却哭了,“一早,为了写一份证明,我去他家,那是第一次见他不戴假肢的样子,残疾的双腿搭在床沿上,腿上都是血印子,那段时间,村里正在修建大寨田,我当时就哭了,他不容易啊!”

几十年过去了,当时的年轻人也已经是六七十岁的年纪,他们记不清梯田是什么时间修的,记不清朱彦夫哪一年离开的村子,但朱彦夫拄着双拐的背影,一直印在他们的记忆中。村支书刘文和说:“他对村民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我的孩子17岁,我把他的故事讲给孩子听。”

每天念叨家乡无数遍

去年春天,刘文和与张茂兴一起来到沂源县城,作为村委的传统,每年都要来探望朱彦夫,并向老书记汇报村子的发展近况。

他们或许不知道,朱彦夫一天要念叨张家泉村数遍。他留心关注农科新闻,想想有没有可以借鉴的,怕自己会忘记,他会准备一张纸条,把要告诉村里人的话都记在上面。他要问问几个老伙计的身体情况,他要问问村里的路修的怎么样了,他还要问问一年的收成怎么样……

刘文和说,朱彦夫看到张茂兴,本来躺在床上,却直挺挺的坐了起来,两个人紧紧的抱在了一起,默默的流了眼泪。他想家了。“每次去看老书记,他的孩子都叮嘱我们,一定不要说是开车去的,不然老支书一定要嚷着一起回老家。他的身体弱,孩子们担心他受不住”,刘文和说,他虽然不在村里,但对村里的情况却非常清楚,“对于一些村民的情况,他知道的比我还详细。听到收成好,他心里比谁都高兴,听到哪位老人去世了,他也会不住的叹气。”

朱彦夫给村里出了不少好主意,“他当书记时,干的多是服务性的工作,整山治水。这几年,村子地表水被污染了,缺水还是很严重,他一再强调要保证水源,让我们继续打井,每次来,他都会问到用水的情况。还有,村里的路都是土路,他就提出一定要修修路,把路面硬化一下。他关心的问题,都很细。”

曾经负伤绝望时,他想到家乡,那里是他生命的起点,家乡用最温暖的怀抱接纳了他;生活有了希望,他想到家乡,一份感恩之心,他立志要带着村民走出贫困,在那里,他实现了人生最大的价值;现在,梦境里,他无数次回到了家乡,如果还有力气,他还希望在那里做更多的事情。

在张家泉村,山山水水都有朱彦夫的足迹,而在张家泉村民眼里,朱彦夫就是他们会一辈子记住的人。

新闻推荐

让群众打官司不再顾虑“山高路远费时间”

晨报讯(记者  李昶君  通讯员  王飞)“中院法官到法庭开庭,让俺们少跑路,俺们刚感激。开庭前法官还去看了现场,开庭时让俺把想说的话都说完了...

沂源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沂源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乡邻都记得朱彦夫的好 把他的故事 讲给孩子听)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