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王琛 王新蕾
作为要素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资源交易是连接政府与市场的重要纽带之一。当前,山东省各地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勇当“服务急先锋”,为复工复产达产保驾护航。
“廉政文化是我们的底色文化。”日前,在淄博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480米的廉政长廊上,该中心总交易师宋传军向记者介绍。“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办公楼内,一幅幅图文并茂的标语图片,警醒着工作人员谨记公共资源交易为廉洁政府服务的初衷。
为打造公开公正的交易场所,淄博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不仅将开评标的全部流程与标准“晒在阳光下”,还在专家抽取室、监控室、开标室、不见面开标室及评标区用高清电子监控系统现场监督开评标交易全过程,将廉政内化为淄博中心的底色文化,让“阳光”成为公共资源交易的防腐剂。
在济南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制度建设成为一大亮点。“我们坚持规则至上、规则引导,制定完善了开标评标活动现场纪律等50余项工作制度,以‘十不准’等纪律规定为准则重点约束进场工作人员,在此基础上制定完善各项工作标准。”济南政务服务中心副主任牛连平介绍说,中心自从去年启动标准化建设,围绕公共资源交易的关键节点和服务流程,开展事项梳理工作和流程再造,形成标准化事项清单,在此基础上依法制定岗位职责、交易流程、管理办法等。
优良的交易环境和制度,为公共资源交易的有序进行奠定了基础。疫情发生以来,淄博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把防控疫情和确保公共资源活动作为工作重点,逐个项目量身定制防控交易方案和应急防控措施,开通重点项目“绿色通道”,建立应急处理机制。据介绍,该中心还主动开辟了山东省对口支援湖北省抗击疫情“第二战线”,积极与湖北黄冈市开展跨省远程异地评标,协助黄冈完成投资20亿元的万福小区建设方案的设计项目、投资5647万元黄冈红安尾斗山重点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等4个项目的客场评标评审,助力当地企业复工复产。截至4月底,淄博中心累计完成项目1070余个,交易额115余亿元,共涉及投标单位市内4207家、市外3462家,其中工程建设和政府采购项目756个,交易额82亿元,节支率3.01%。
疫情期间,济南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一手抓防控、一手抓交易,及时制定《疫情防控期间进场交易工作流程》,开通绿色通道,先后组织实施了山东省重点工程小清河防洪综合治理工程(济南段)施工项目、新旧动能转换区等重点项目的开评标工作。
疫情也在一定程度上倒逼了“电子化”进程。为避免人员聚集,淄博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大力推行“网上开标”,投标人只需登录网上开标系统,足不出户就可参加投标和开标的全过程。自2月18日成功实施首场网上开标以来,淄博中心已累计实施了573次网上开标活动,网上开标率达80%以上。“我们现在可以说是从‘线下面对面’到‘线上不见面’的转变。”淄博中心政府采购交易科科长许成旺说。
疫情期间,“电子化”交易在济南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也大显身手。据济南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政府采购部主任赵华介绍说,该中心也创新推出“招标不见面”开评标模式,借助互联网视频软件,对开标现场全程网络直播;各方交易主体均可在线办理用户注册、密码修改、密码找回、公告发布、数字证书延期等业务。
据介绍,济南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还积极研发大数据分析平台。该中心信息技术部工作人员李明对记者说,“通过对市场活跃度、集中度、竞争度进行分析,反映营商环境和市场情况,为政府决策提供支撑。我们还启用电子签章、人脸识别、云加密等多项技术,真正做到了‘零跑腿’和‘一次办好’。”
威海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也不断拓展线上服务功能,压缩线下办理事项,使“一网通办”水平实现最大化,实行专人受理、全程代办、即来即办,保证“一次办好”。目前,该中心国土资源、建设工程、政府采购三大电子交易系统已完全或部分实现了“不见面”交易,国有产权交易全面电子化平台也于4月1日正式上线运行。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汤继文通讯员牛魁5月的孝妇河,堤岸花红草绿,河面清波荡漾,绿树红花掩映间那一脉脉灵动的河水美不胜...
淄博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淄博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