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李光桢通讯员刘彦廷
疫情突袭,在线教学顺势而为。周村区教育和体育局直面难题,用快速行动和统一部署打好疫情防控“主动仗”,以精准教研和科学引领下好在线教学“先手棋”。
统筹协调,线上教学“步步为营”。2月10日,全区32所学校“空中课堂”同步开课,近4万名学生“在线开学”。周村区教育和体育局超前谋划,精心组织,通过制定在线教学管理指引等方式,助推文昌湖区萌水镇、经开。区北郊镇协同联动,实现全区“一盘棋”。充分调研师生在线教学设施设备、平台资源等情况,强化保障;精准帮扶,对全区中小学生家庭是否有学习终端、家中是否有网络等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对少数没有学习终端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学校送去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并联系运营商为没有网络的困难学生免费提供流量;将课件上传广电网络平台,为学生学习提供点播服务;充分利用学习平台监控功能,即时对学生在线学习进行有效监管,确保在线学习质量。
科学规划,居家学习“五育并举”。创新设计了“五育并举”的教学“行军图”,各校因地制宜、分层分类,制定本土化在线教学实施策略。组织学科骨干教师开发课程资源,增设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爱国主义教育、生命教育、环境保护教育等方面的课程;设立引导学生聆听优秀音乐作品、提升音乐审美素养、丰富学生业余生活的“音乐自选超市”;线上发布中小学生居家锻炼指南,开展提升学生美术素养的赏析经典作品、民间美术、电脑绘画、手工等教育教学和实践活动;开展以“每天帮父母做家务”等为主要内容的劳动教育;针对低年级学生难以长时间专注学习等问题,调整教与学的时间分配,采取晚上授课、在线指导答疑等方式,每节课讲课时间不超过20分钟,同时兼顾了学生的用眼卫生问题。教师将重点放在设计好学习任务上,培养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课上课下协同共进。此外,教师通过网络工具及时掌握学生的作业、练习等反馈情况,做好个性化答疑和辅导。
强化教研,教研团队担当“智力引擎”。区教研团队以问题为导向,聚焦质量,在“教什么”“谁来教”“如何教”“如何学”等关键环节下足功夫。学科教研员牵头,组建骨干教师团队,开展网上备课,科学设计作业,布置弹性作业和分层作业。采取“双师课堂”互动互补的形式加强教学指导,即采用直播教师统一授课与本班本学科任课教师网上跟进辅导相结合的方式实施教学,在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的基础上,通过多种互动平台,引导学科任课教师针对本班本学科加强具体指导。建立网上巡课制度,学科教研员、学校校长和教学管理干部,随机在线听课,及时掌握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情况,确保线上教学质量。借助区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将微课、优课、课件等共享给各学校。
精准施策,多样化在线教学“实力圈粉”。引导教师基于学生学习水平、偏好等学情,积极探索游戏化、主题化等新型教学模式,编排多元课程模式。结合在线教学特点,科学设计教学内容,切实优化课程设置。确定了以专题复习、基础知识巩固、能力提升等为主的主题性课程。统一安排中小学校长,通过“空中课堂”讲授“开学第一课”,重点讲述从同心战疫中体现出的爱国主义精神、生命教育等;邀请区疾控中心专家通过空中课堂,面向全区师生和家长进行疫情防控知识培训。各中小学结合实际,制定延期开学期间的教育教学计划,加强家校沟通和对学生的居家学习生活指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多措并举,筑牢控疫复学“安全屏障”。组织教师和家长志愿者“助阵”,将已到位的40余万册教材、教辅全部送到学生家门口,保障了线上教学的顺利进行;健全疫情防控机制,成立防控领导小组;全面摸清湖北省,尤其是武汉市在全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读情况,严格落实学生信息“日报告、零报告”制度;加强疫情防控宣传,营造宣传大氛围;继续加大对教育培训机构的督查管理力度,组织成立多个检查组,每天对28家民办幼儿园、97家校外培训辅导机构及19家体育健身场馆暂停营业情况进行巡查;组织机关党员分组包靠到6个小区开展防疫工作;为保障受疫情影响的特教困难学生及家庭的正常生活,专门购买了米、面、油、鸡蛋等价值6000余元的生活物资,送到20名最困难学生家中;统筹谋划为学校购买了各类防控物资,做好开学准备。
新闻推荐
□融媒体记者路意本报讯3月13日,区领导沙向东、李晓红、国卫兵、耿峰专题调研济青高铁沿线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淄博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淄博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