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秀柯
在淄博市博物馆“馆藏文物精品”展厅的中央柜中,一件造型独特、制作精美考究的紫砂六棱瓶,应该会使参观者记忆犹新。该瓶高42.4厘米,口长21厘米,足径19.7厘米,系由六片胚体粘接而成,腹部粘接四只变形兽纹耳,圈足。其中,一面腹部刻绘梅花鹿与柏树,颈部题刻“柏鹿同庆”;一面腹部绘刻花鸟纹,颈部刻“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纪念品,西历1915年,近足部刻“江苏省宜兴市利用公司、姚梧仙画、蒋舜之刻、朱鹤年监制”。瓶底部有三枚印款,分别为“江苏宜兴利用公司造”“巴拿马宝会出品”“陶作生”。该瓶所用紫砂泥均匀细腻,制作及烧制技艺精湛,刻工娴熟,表现出了较强的艺术功力,加之题款中蕴含的大量信息,使该瓶对研究我国近代紫砂艺术的历史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1915年,为庆祝巴拿马运河的开凿通航,美国政府特别举办了一次盛大的庆典活动,会址便设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旧金山市,这便是享誉全球一个世纪的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博览会从1915年2月20日开展,到12月4日闭幕,展期长达九个半月,总参观人数超过1800万人,开创了世界历史上博览会历时最长、参加人数最多的先河。应邀参加博览会的国家共有43个。
该紫砂瓶是为配合此次博览会,由江苏省宜兴市利用公司专门定制的纪念品。该器由姚梧山作画,蒋舜之执刀,朱鹤年监制,产品质量得到了保证。画面象征着花开富贵、吉祥喜庆的深刻寓意。这件紫砂瓶因与博览会相关联而显得弥足珍贵,其造型、绘画与刻工诸方面均体现了紫砂艺术的无穷魅力。
紫砂器是一种陶器,其特点是结构致密接近瓷化,强度较大,颗粒细小,断口为贝壳状或石状但不具有瓷胎的半透明性,而且于器表光挺平整之中,含有小颗粒状的变化,表现出一种砂质效果。紫砂器的泥色有多种,除去主要的朱泥、紫砂泥外,还有白泥、乌泥、黄泥、松花泥等各种色泽。紫砂器不挂釉,而是充分利用泥本色,器物烧成后色泽温润,古雅可爱。紫砂器表面还具有亚光效果,既可减弱光的反射,又能清晰地表现器物形态、装饰与自身天然色泽的生动效果。紫砂器古朴纯厚,不媚不俗,与文人气质十分相似,以至文人笃好、以坯当纸,或撰壶铭,或书款识,或刻花卉、印章,托物寓意,每见巧思。紫砂制品在表现形式上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源,将金石书画作为创作主题,加之造型上的匠心独具,形成风格各异的紫砂艺术。紫砂器的主要品种有各式茶具、酒具、餐具、文具、花盆、陈设摆件等。受我国茶文化的影响,一般来说,紫砂壶的制作量大且深受人们的喜爱,成为日常使用和收藏较多的门类。其他器形相对较少,尤其器形如此高大的紫砂六棱瓶就更为罕见,它同时也是我国参加万国博览会的有力见证。
链接:
紫砂盛产于宜兴丁蜀镇一带,位于丁蜀城区东北部的蜀山古南街历史文化街区,是明清以来宜兴紫砂陶器制作、生产、贸易的集散地。它保存了明清以来紫砂陶业制作、销售、运输的整体产业链和物质空间形态,成为认识、研究紫砂器生产及其文化的重要历史场所。在丁蜀镇蜀山西南,考古人员通过发掘的一个废弃物堆积层和一座清朝中期停烧的古窑址,采集到了大量明末清初时期的紫砂器残片。这次发掘新发现了许多紫砂款识,款识类型多样,有堂斋款、人名款、店号款、诗联款、年号款、花款、器名款、伪托款等。早期地层中的款识以刻款为主,晚期地层中的款识多为印章款。
由于缺乏充足证据,紫砂器的起源一直颇受争议。根据文献记载以及传世实物,考古界一般认为紫砂器始于明代。1976年,宜兴红旗陶瓷厂在丁蜀镇羊角山施工时,发现了一座古窑址,根据窑址堆积层中发现的北宋时期的乱砖以及众多早期紫砂器残片,考古人员推断紫砂器应始于北宋,但这一论断在学术界颇有争议。考古研究者认为:仅凭北宋时期的乱砖就推断紫砂器始于北宋不太科学,而且在宋元时期的墓葬中没有发现过与羊角山窑址发现的早期紫砂器相近的陶器。
不仅如此,明早期墓葬中从没出现过紫砂器,目前所见时代最早的紫砂器是明代太监吴经墓中出土的一把嘉靖年间的提梁壶。这次考古发掘在废弃堆积层的最下层发现了部分紫砂陶片,其中壶嘴的形制和“铆接”制法、高领带鋬罐的口沿形制等,与江苏金坛明代井内出土的明晚期紫砂壶、罐造型基本一致,由此可以推断这批残片应是明代之物。这也为今后进一步考古发掘提供了方向,为解决紫砂器起源问题提供了实物佐证。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王玮通讯员张青春日和暖,万物复苏。在忙碌的抗击疫情、复工复产大潮中,淄博市广大女性迎来了自...
淄博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淄博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