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陈巨慧
本报通讯员 李福源
中医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明清时代,医学普及著作较多,益都县颜神镇的翟良,凭借其精湛的医术、高尚的情操及等身的著述,成为承接明清医学启蒙与普及的大力实践者。
因病学医 终有所成
翟良(公元1587年-公元1671年),字玉华,益都县颜神镇西河村(今淄博市淄川区西河镇)人。翟良22岁开始行医,即能按个人见解发挥古方奥义,运用于临床实践。凡有病者,投药试之,小试小效,大试大效,是以不能闭门休闲,声蜚海岱间。
顺治初年,疫病流行,痘疹(天花)大作,翟良凭精湛医术救活众多百姓,由此医名尤显。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顺治帝诏求医,抚军、郡县、守令先后登门拜访,游说翟良赴京,翟良从之。初入京,任职光禄署,朝廷官员朝夕供张甚厚,每日酒醴饩牵,倍受恩遇。虽被数召皇宫,翟良却未得谋皇帝面,居京数月,因对宫廷生活极不适应,遂罢归故里,从此俯首家乡著述诊病。
仁心仁术 妙手回春
《续修博山县志》曾记载翟良医治病例一则。本地一人患闭秘,多处请医诊治无效,遂请翟良前来。翟良取提气一药,加大剂量,给病人服用。病人按翟良药方服用后,一顿饭工夫即见效果。其他医生问翟良:“这病本就气不下行,你反其道进行提气,反而有效果,是什么道理?”翟良说:“盛满水的葫芦满而不泄,是因为它只有一孔,气不通畅的缘故。现在我加大剂量上通其气,气也随之下行畅通,病自然能得到根治。”
博山已故老中医孙启斌曾撰文记述翟良行医轶事一则。有一孕妇,难产三日,胎未下而亡,家贫无力备棺安葬,席卷抬出,家小号啕痛哭而送。翟良外出归来巧遇,见裹尸之席,滴血斑斑,说道:“此妇未死,尚能有救。”即让人抬至密室,解席,速以暖瓶置孕妇腋及臀下,覆以被,急置炉于户外,即处方黄芪3斤、当归1斤,急火猛煎,用一布袋,一端束于炉口,一端束于灌酒之漏斗,架于面部,使热气薰入鼻口,同时针“人中”穴,一针下去,气回声出。待所煎之药已熟,分多次灌入孕妇口中,不一会儿,婴儿呱呱落地,母子均安。乡邻闻之,皆赞翟良“神医”,认为他有起死回生之术。孙启斌后曾用该药方治妇女产后血脱,效果非常明显,可见翟良医术之精湛。
立德立言 泽被后世
翟良一生行医60余年,不仅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而且致力于医学的启蒙和普及,写下了大量的医学著作。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刊行的针灸方面的《经络汇编释义》是其早期著作,共两册,不分卷,内容包括《经络统序》《经络原始》《经络脏腑说》《脏腑经络图》《经络汇编》,内附脏腑经脉图及歌诀,手足起止图、内景图和奇经八脉论等。
后来,翟良因“幼症难疗,至于痘疮,则尤难”,举治疗痘疹二十年的经验,博众医书之长,集成一书,名曰《痘科汇编》。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在治愈大量痘疹的基础上,将《痘科汇编》再次整理,列为三卷。
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翟良作《脉诀汇编说统》。《脉诀汇编说统》,简称《脉诀汇编》,又名《脉统》,共两卷。该书由清康熙年间秘书院大学士孙廷铨作序,漕运总督林起龙鉴定,刊于1667年,后被收入《翟氏医书五种》。同年并著《药性对答》《经络考》《药方讲义》《妇人方》,皆散佚。
顺治十五年,订正河北邯郸马之骥《疹科纂要》。十六年,又著《医学启蒙汇编》六卷,为初学入门之径。
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林起龙为《医学启蒙汇编》作序,并由文锦堂出版,流传亦广。《医学启蒙汇编》是翟良医学著作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它与《经络汇编释义》《脉诀汇编说统》等其他几部密切配合,便于教学,当时风行山左,《山东通志》称赞该书“为世所珍”。另外,翟良的《方药治症提纲》也在同时期写成,该书也被收入《翟氏医书五种》。
清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翟良病逝,享年84岁,墓葬博山虎趵崖。乡人因感于翟良之医术医德,塑其像于药王庙中,供后人瞻仰、祀念。
新闻推荐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这个特殊的战场上,淄川公安分局强化政治建警、党建引领,确保队伍始终以抖擞饱满的精神、舍我其谁的勇...
淄博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淄博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