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崔葳通讯员任明忠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寒假的延长,学生“宅”家学习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学习环境、组织方式、教学关系、管理方式尤其是技术方式等都发生了变化,网络技术成为了学习的“硬支撑”,导致学校、老师、学生和家长不适应现象的存在。而得益于多年来智慧校园建设的储备,面对这次特殊时期全校规模的延期开学,淄博一中能够应对自如,学生“宅”家在线学习成为新常态。
该校教务处主任李荣国告诉记者,延期开学期间,我们的教学模式是:空中课堂进行网上直播+智学网布置作业+微课答疑。许多老师都主动承担直播课任务,学生手持平板听课,教师通过“智学网”布置作业,学生作业网上提交后,会立即得到标准答案和详细解析,有助于学生自查自纠;教师端会马上得到大数据反馈,对那些题目需要制作微课提供数据支持。教师制作的学案、答疑微课上传到“易教平台——相应学科的导学本”,易教平台发挥了很好的文件中转作用,方便了学生“宅”家获得个性化的优质学习资源。
“学校教学云平台中的海量资源和服务器的稳定运转是这场抗疫战争中的锐利装备。学校各学科网络学习空间的持续建设、普及和PAD一对一教学的常态化应用是打赢这场抗疫战争坚实的后盾。”学校党委书记、校长高雪长介绍了该校智慧校园深化建设之路。2013年,开启智慧校园筹备建设,形成了淄博一中特色智慧校园建设之案。2014年,当年高一1800名学生全部实现“一对一”平板教学,建成了各学科所有章节知识点的“一课一网”学习资源体系。2015年,学校智慧教学云平台、资源云平台、办公管理平台、智慧课堂交互系统、校园一卡通系统、校园安防系统陆续建成,以“三平台三系统”为载体的淄博一中特色智慧校园初步成型。2016年,学校对各个系统和平台进行底层打通,实现大数据支持下的精准教学。2017年,学校抓住山东省解决“大班额”工程这一机遇,在大数据系统分析和支持下进行随时随地的个性化学习。2018年,学校建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化、智能化的现代化综合教学楼,融合了物联网、大数据、云存储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了教、学、管、评的无缝对接。
自2013年始,时跨七年,淄博一中秉持“先行一步、多做一点”的行动纲领,以持续推进学生全员BYOD(自带设备)进行“一对一”学习为主线,先后建成了智慧教室、智慧课堂、智慧管理、智慧评测等四个智慧学习子系统,走过了建设智慧校园、打造智慧课堂、推进智慧教育的艰难跋涉,逐步完成了教育信息化的“化人”、“化物”、“化式”的嬗变。该校毕业班学生路海鑫说:“信息化学习打破了知识学习的时空界限,突破班级的界限,观看学习其他老师的资源,领略不同老师的教学设计,在‘和而不同’中扩大视野,提升自我。”
就在记者截稿前,一条特殊的微信出现在高雪长校长的手机上:“疫情当前,学不可停。现在看来,你当年力推信息化教学,既是一种预见,更是一种勇气。”淄博一中首批功勋校友、86岁高龄的清华大学教授崔京浩言辞恳切、欣慰于心。
新闻推荐
全市广大网民、各网络群组群主:全市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工作现在已进入最关键的时刻。能否确保微信群、QQ群等网络...
淄博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淄博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