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荣
《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的地方,就是现在的临淄古城西王村一带。和《论语》这段记述的文脉对接,就是西王村所属——叫“闻韶街道”。2500多年前这条街道是什么样子,可以从史料中去发掘。但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这里的变迁,我却历历在目。
我是1969年嫁到西王村的。当时有一条不宽的东西街道为主干道,“鱼刺”型向两侧延伸出一条条窄小胡同。村里没有照明电,晚上一片漆黑。村中也没有水井,吃水靠庄稼地里有一口机井,全村老少从那里往家中担水,把水缸、桶、盆装满。主干道的路南边敞棚里有一盘大碾,是村中唯一的磨面工具,一天24小时不歇脚。婆婆端着簸萁,缠着小脚晃晃悠悠去排队的背影,成为那个时代的标记。
但生产是火热的。村中路北有棵老槐树,挂着一块一尺来长的角铁,是生产队号召出工的“集结号”。“号”声一响,社员们急匆匆前来集合,按照队长安排下地干活。当时全村有32户人家,都是王姓,土地不算少,天天有干不完的农活。夏收小麦,每人分120斤。秋季种小麦,耕地已有拖拉机,但播种还是靠人力。那时手推车队全是女劳力,不管春夏秋冬,运肥运粮清一色大姑娘小媳妇,长辫子短头发,肩搭毛巾,手握车把,来来回回跑得欢,个个都是好样的。当时形成的那道特殊的风景线,至今仍留在记忆深处。
1971年,西王村成立了史上第一支小小宣传队,年轻人靠一副竹板、一把胡琴,自编自演的小节目,多次登上临淄大礼堂的舞台,家庭妇女的表演唱,在辛店公社轰动一时。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动着西王村经济转型。村民除了种粮,也开始种菜,由原来的农业户口转为菜农,拿绿色粮本,吃商品供应粮。后来,村里陆续有了汽车修理厂、絮棉加工厂、饭店、旅馆,以及供销、建筑、电气安装队等村属集体小企业。村民除了挣工分外,开始根据每月收入情况发数量不等的奖金。
1985年10月,西王村民正式转为非农业户口,年轻人一批一批变成齐鲁石化的职工。大龄人员也由政府作了合理安排,剩余人员也并未放弃原来的集体经营项目,将近10年时间,勤劳能干的西王人,用智慧的心血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西王村是1991年完成旧村改造的,一家一户的平房变成了和城市一样的楼房。村东也建起简易的二层商业街,后经多次翻建修整,规模越来越大,商业房租金逐渐成为村集体主要经济来源。如今的西王社区家家都过上了富裕充实的好日子。
沧桑岁月,旧迹难觅,只有村口两楼之间立着的一块狮型大石头,成为西王历史的标记。据老人讲,此石立于明朝。是为镇水而立。因为西王地势南高北低,每到雨季,南水北流,形成一条水沟和大湾。胶济铁路建成后,南高北低地势更明显。每当夏季,旧村面临水患——聪明的西王人便以此石狮作为警示:水漫狮子脚,说明水已平沟;若至红色标记,村民就要搬家躲一躲了。
时至如今,虽然石狮的功能不再有,却把聪明和智慧传承给了西王村民。
新闻推荐
近期召开的市委十二届九次全会、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和刚刚闭幕的市“两会”,立足淄博实际,着眼高质量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
淄博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淄博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