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苏利民
从一个占地不足10亩、员工不到50人的小作坊,到占地500亩,拥有4个子公司和1000余名员工的亚洲最大、世界第三大金属表面处理行业综合服务商,韩庆吉带领他的大亚科技历经了二十余载的艰难曲折。更加可贵的是,面对全球范围内的经济低迷,他自信而笃定:“3至5年内,大亚要做本行业的全球领导品牌。”他的自信来自于不断创新带来的战绩赫赫,来自于他的心无旁骛、战略远见引领的企业成功转型,来自于他深耕行业数十载,对淄博工业和民族工业的无限深情。
创新驱动引领企业高速发展
韩庆吉用四个阶段来概括他的创业历程。1997年——2003年,企业刚刚创立,是蛰伏期;2003年——2008年,企业规模不断提升,产品品牌逐渐树立;2008年——2013年,产品质量和效益迅速提升,品牌价值得以体现;2013年至今,大亚实现了引领行业技术发展,从容步入全球行业第一梯队。
“因循守旧就要被动挨打,勇于创新才能不断壮大。只有研发出属于自己的产品,有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不会受制于人。”对于这一点,韩庆吉极为清醒。
多年前,他在美国展会上看到一种新型磨料产品寻求合作却遭拒。回国后立即组建技术团队研发这种新型材料,历经2年时间,“海绵磨料”问世。该成果受到工信部专家的高度评价,被写入国家《船舶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2009年,大亚金属投资3000万元建立了山东省唯一一家省级金属磨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中国工程院、中科院等科研院所进行产学研合作,与山东大学等院校组建大学生就业实践基地,大力引进高精尖专家与大学生后备力量。
“公司近几年研发投入超亿元,低贝磨料、海绵磨料等多项专利产品、装备和应用技术问世,牵头制定了9项国家行业标准。目前,拥有授权发明专利22项,并多次获得中国铸造行业金鼎奖等荣誉。”韩庆吉告诉记者。
目前,大亚的产品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高铁机车、海洋工程等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领域,作为全球知名金属磨料品牌,产品销量连续多年位列全球同类产品第三,国内第一,成为名副其实的“大亚”。
战略转型不断延伸产业链条
“只有依托主业,延伸产业链,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才能实现公司跨越发展。”凭着对市场的敏锐洞察和多年行业积累造就的战略眼光,韩庆吉不断延伸产业链条的组合拳打的快,稳,狠,准。
2005年,依托公司强大的市场和品牌优势,大亚的全资子公司——大亚机电公司宣告成立,主营船用大型轴系舵系关键零部件,目前已获得中国、美国等全球九大主流船级社的产品认证,成为全国第三大船舶配件制造商。
2009年,针对用户需求,为广大装备制用户提供一揽子综合解决方案和现场施工的子公司——大亚涂装公司成立。2016年,该公司参与的中俄亚马尔LNG模块建造项目被评为山东省工业提质增效示范项目,实现了生产型制造业向服务型制造业的转型。目前大亚涂装已是全国最大的专业金属表面涂装公司。
2015年,跟随国家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产业的脚步,公司又设立了大亚云商公司,搭建表面处理行业第一个电子商务平台。
2018年初,大亚机械注册成立,开始进军表面处理高端装备和环保除尘设备,实现了由材料供应向装备设计、制造的跨越,成为又一次向产业链上游延伸的成功探索。
保持定力
挺起民族工业的脊梁
2019年,大亚在与丹麦和意大利两家知名行业巨头的竞争中完胜,成功竞标德阳二重项目。目瞪口呆的行业巨头四下打听大亚这个公司时,韩庆吉内心感到说不出的畅快。
“制造业是国之重器,生在有着浓厚工业积淀的淄博,肩负振兴民族工业的重任,我们要勇于挺起民族工业的脊梁。”韩庆吉的话发自肺腑。
面对全球范围的经济低迷,韩庆吉有着清醒冷静的认知。“当前,经济增速放缓,存在一定的短期困难,这时更需要我们坚定信心,保持定力,坚持智能化绿色发展,实现产业延伸发展。”
未来3年,大亚科技将加快建设表面处理及环保除尘装备项目,同时,加快企业登陆主板的进程,借助资本的力量迅速扩大企业规模,提升品牌影响力。
“3至5年内,大亚要做本行业的全球领导品牌。”韩庆吉充满自信。
带着永远燃烧的创业激情和为老工业城市加速崛起贡献力量的坚定决心,韩庆吉正带领他的大亚团队向着全球领先、振兴民族工业的目标奋力前进。
新闻推荐
11月18日,本报以《查封30天的顶格处罚,合理吗?》为题,对淄博晶鑫机电制造有限公司举报驻地环保部门的事件进行了报道—— 稿件刊发4天,涉事单位缘何没回音
11月18日,本报以《查封30天的顶格处罚,合理吗?》为题,对淄博晶鑫机电制造有限公司举报淄博经开区安全生产监管和环境保护...
淄博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淄博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