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医:我们的家
1949至2019整整70年,周村区人民医院就是这样一所与共和国同龄的二级甲等综合医院,我有幸在1997年融入了周医这个温暖的大家庭,见证了医院的部分发展历程,时至今日,感慨万千,涌动在内心深处的是感恩,感谢更多的是成长、收获和快乐。
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在默默关注着周医的成长和壮大,作为周医的一员,我们都在默默的为这个和谐的社会或医疗环境奉献和付出着,真心、真意、真爱,充斥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虽然工作的繁忙和辛苦使我们失去了品鉴的机会,但是真实的感动、优质的服务、满意的认可在每天上演。
病房走廊里,产妇一瘸一拐的要到换药间拆线,由于身体还未完全康复,伤口疼痛导致步履缓慢困难,年轻的韩晓莹医生,一把搀扶住产妇的胳膊,一句:我帮你。换来产妇连连的谢意和感激。家属说:果然耳闻不如一见,周村区医院的医生真的不仅技术高超,服务更是贴心周到。在我抓拍照片时,小韩医生低着头脸颊绯红的躲避着说:护士长,还是不要拍了。我想说的是:小韩,干的漂亮,能够设身处地的为患者着想,才是我们医务工作者的天职所在,你的真实与自然深深的打动了患者,也深深的感动着我,周医有你们这群有所担当和作为的年轻力量,让我们冰冷的检查床、检查器械也有了温度。
尽早下床活动,是我们产后促进身体复原的理念,好多年轻的妈妈们因为产后身体虚弱、刀口疼痛,拒绝下床或延迟下床。为了避免产后的并发症发生,我们的责任护士亲力亲为走到床旁,轻声细语的进行宣教指导,介绍产后早期活动的好处,亲自帮助产妇穿衣提裤,搀扶行走。小小的一点帮助,换来的却是产妇及家属的满意和信任。再也没有人会因为疼痛而拒绝下床,再也没有人会找借口逃避下床,因为我们会“严格监督”并直至您的配合结束,有了我们白衣天使的陪伴,相信您的就医之路不再孤独和冰冷,我们临床一线的姑娘们正用实际行动捍卫着优质服务的承诺和誓言,温暖着每一位病患的心灵。
43床病人要出院了,家属送来了一面锦旗亲自送到了医院办公室,表扬妇产科团队的精心救治,病人是一名在校学生,家长不在身边,是学校的老师同学陪伴来就诊,病情紧急、急需手术,科室团队无缝隙配合、高效的工作态度、贴心的服务宗旨,感动了病人的家属,满意我们的技术、满意我们的服务、满意我们的团队。
感动是内心受到感化而激动、温暖是内心幸福快乐的一种感觉,只要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感动和温暖的情景剧每时每刻都在周医这个和谐大家庭上演和直播,剧情当然离不了你和我……周医人用实际行动服务于患者,用真实的情感温暖于患者,周医人将这份感动温暖真切完美的融合到我们的工作中,这也正像一个家庭一样,有亲情、有温暖、有关心、有体贴,家里有长辈、有父母、有兄弟姐妹、有子女,医院就是我们的大家庭,大家庭稳定团结了,小家庭才能和谐美满。
患者需要的不仅是身体的康健,有时也需要一份理解和寄托。70年来周医人上下一心、全力以赴打造周医服务的品牌,恪尽职守、不辱使命将是当代周医人为之拼搏和努力的目标,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将是我们周医人永恒不变的主题。
□崔红
不忘初心,奋力拼搏
深夜醒来,手机因耗尽电量而即将关机,由于工作关系医护人员的手机是二十四小时开机的,赶紧起床充电,凌晨两点靠在枕边无法再入睡。每日往返于医院与家之间,感受着医院的创新与发展,触摸着医院的历史与回忆,心中无限感慨。脑海中快速跳跃的思维像时速三百公里的高铁,飞速显现却又稍纵即逝。想用一段文字记录这段发展的历程,在我眼中的变迁。
建于1949年的周医历经了大半个世纪的洗礼,为世代居住于此的老周村人奉献着,为片刻停留的旅客和行者服务着。从我出生记事起,它就一直陪伴着我,直到现在它依然坚守奉献着。它犹如一位沉稳长者——有担当、有奉献,持之以恒、有条不紊。每一位医护人员都犹如医院的一根神经、一个关节,在中枢神经的指挥下兢兢业业、呕心沥血。它的点滴进步都倾尽了所有周医人的智慧与心血。还记得2003年的非典吗?医护人员从准备防护装备到出诊,从接“发热”病人警铃时的忐忑,到全力以赴,极力救治病人再到病人好转后心里的那份宽慰。还记得胶济铁路的那次危险的经历吗?还记得我们在亲人病痛无助时那及时而至的救护车吗?危难之际,总有我们周医人的身影。
我是一名普通的临床护士,今年是职业生涯的第22年。一路走来,深深浅浅的脚印,无数日夜坚守,在一次次历练中成长,22年无悔的青春。1997年一个晴朗的冬日,我们一批朝气蓬勃的年轻人走进周医,成为周医的一员,见证着医院22年的风雨变迁。医院的发展伴随着个人成长,从急诊科到急救中心到淄博市第14急救站;从内三科到心血管内分泌科;从无到有的重症医学科;从开诊时的一个危重病人到现在顺利接诊八个危重病人,从忐忑不安到处惊不变,从忙碌无序到忙而不乱,见证着每一位年轻医护人员的成长进步。
不穿这一身白衣,永不知肩上的责任与担当,更难体会这份医者的心情。医者都是百分百希望经手的每一个病人康复。365天夜以继日,不间断学习,新指南、新技术、新仪器、新设备,每本都近千页的专业书籍……这份艰辛与守护,深沉而厚重。2018年初夏,我们接诊了一位八十多岁高龄的徐爷爷,在ICU住院近一月余,医护人员在无家属陪护的情况下24小时监护,涉及病人抢救、治疗、护理、生活、心理的方方面面,爷爷因带管无法用语言表述,他示意我们要笔和纸,他在纸上写道:“去过好多家医院,这个是最好的”,这是徐爷爷转危为安时送给我们最好的礼物。这样的场景很多,我们只是做了我们该做的,经我们手救治过的病人及家属却把我们记在心里。休息时在街上经常有似曾相识,熟悉又陌生的人跟自己亲切地打招呼:“您还好吗?上次住院时,多谢您啦”,一切地努力与付出在这一刻都值了。
社会进步,医学发达,病人需要我们先进的医术和优质的服务,需要质量更需要先进的管理理念,需要一个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积极进取、团结一心的医护团队。2016年11月新院区启用,全院上下一盘棋,一气呵成顺利整体搬迁。在院领导正确领导下,全体医护人员积极创新,合力合为,医疗技术越来越前沿,服务越来越优质,管理越来越精细,专业也越来越细化,软件与硬件齐头并进日新月异。
“有我在,您放心,生命之托,我定全力以赴”我们用这样一种心态;“厚德仁爱,救死扶伤”我们用这样一种宗旨;“求实创新,和谐发展”我们用这样一种精神聚前沿技术;用同质化建设专业、严谨、人文、学习、协作、创新型团队,做有深厚积淀的内涵医院,成为让父老乡亲们认可的医院。
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回忆起来的是那些一起努力的日子,一起奋斗的日子。病房内经常见到这样的场景,耄耋之年的患者与老伴在病榻前相扶相携,一口水一口饭地传递,是一种入到骨子里不用言语的爱,交流中传递的都是对医护人员地重托:“我把我老伴交给你们了,希望他能尽快好起来”。在一张张病床前,时光更替寒来暑往,一直不变的是一辈辈周医人的传承,我们站在病床前守护每一位病人,从黑发到白发,从懵懂少年到期颐老人。从青涩到成熟,一根接力棒,无数次传承。我们一直在这里,在每一个岗位,在每一个夜深人静,在每一次万家团圆的时刻,我们都在这里,亮一盏灯,留一份希望。
70年风雨历程,70年坚守奉献,70年传承,往事历历在目。年轻有为的医护人员,先进的仪器设备,精湛的专业技术为区医院这位七十岁高龄且有着丰富经验和优良传统的长者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周村区恒星路999号,一支凝聚力强、乐于奉献的团队;一支团结奋进、务实进取的团队;一支专业与人文,创新与科学具备的团队;一支思想丰盈进步的团队在这里!公开、公正、团结、协作、创新、努力,乐于拼搏与奉献的我们在这里!不忘初心,奋力拼搏,干出新作为,扬帆新征程。
□伊萍
新闻推荐
□实习记者魏伟本报讯11月21日,全省市场监管系统“2019网剑行动”现场观摩会与会人员来周村区观摩。区委副书...
淄博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淄博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