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初冬的早晨,空气有些清冷。博山区石马镇响泉村幸福院却是热闹非凡,原来是村里正在为满70岁的5位老人集体过生日。
10点钟刚过,随着其中4位老人缓步走进幸福院,工作人员开始为老人切蛋糕,煮水饺,当热气腾腾的水饺端上桌子的那一刻,老人们激动地说:“村里能给俺过生日,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时代真是越来越好了,俺们要感谢党的好政策。”
其实,给老人过生日,在响泉村并不是第一次。
2018年3月,为进一步充实帮扶力量,提升脱贫攻坚质量,市民政局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张士营作为市派工作队员正式进驻响泉村。走访中,张士营了解到响泉村现有常住人口400多人,年龄大都在50岁以上,以空巢老人居多,应该建个幸福院解决这些空巢老人的日常生活问题。张士营的想法得到市民政局党组特别是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最终在市民政局、省市慈善总会、市福利彩票销售管理中心、市社会福利院和市救助服务中心以及淄博“爱心一起帮”助困中心等派出单位、爱心企业、公益组织的帮扶下,2018年11月底,响泉村幸福院如期落成。
“幸福院由市民政局筹集资金30余万元,在原村办公用房基础上改建修缮而成,占地24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600余平方米,设有21张床位,配套设施齐全,能够满足入住老人日间休息、健身活动、日常医疗等基本生活需求。”张士营说,幸福院最多时有12位老人入住。
如何发挥幸福院的功能作用,进一步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让更多老人切身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是市民政局考虑最多的问题。最终经过多方论证,村“两委”研究决定,每逢法定节日,组织全村60岁以上的老人到幸福院集体过节;每月阴历十六,为村里当月出生的70岁以上的老人集体过生日;每天为村里半自理、不能自理的老人送饭到家……
今年以来,响泉村幸福院已举办“村宴”4次,先后为109位70岁以上的老人集体过了生日,为半自理、不能自理老人送饭2970多次。
“幸福院建起来以后,俺们这些60岁以上的老人,逢年过节就能凑到一起吃包子(水饺),那种上百人一起包包子煮包子的场面,甭提多热闹咧。”62岁的村民李玉兰自豪地说。
11点,又到了为半自理、不能自理的老人送饭的时间,记者跟随幸福院工作人员燕翠芳一起来到84岁的焦凤英老人家里,为她送去水饺的同时,还送上一块生日蛋糕。原来老人的腿脚不好,出不了门,不能和大家一起过生日。当天,老人的女儿正好在家,看到工作人员送来的饭,她感激地说:“平时,我们都在城里看孙子,老母亲这边虽然很牵挂,但分身乏术,多亏有了幸福院,每天热菜热饭的送来,老母亲吃得很舒心,也给我们当子女的解决了大问题。”
燕翠芳告诉记者,现在村里安排5名人员轮流给9位老人送饭,饭菜每天不重样,有馒头,有米饭,有水饺,也有蒸包,菜是荤素搭配,偶尔还会去集上买油条回来给老人调剂伙食。“幸福院建起来以后,俺村里的老人享福了。”燕翠芳说,给老人送饭的同时,他们还会跟老人拉拉呱聊聊天,让这些“空巢老人”从心理上得到慰藉。
据了解,响泉村幸福院不光承担了半自理和完全不能自理老人的饮食配送工作,村里规定凡是60岁以上能自理的老人,只要愿意,随时都可以到幸福院吃饭,每顿只需要支付4元伙食费,吃多吃少不限量。“自幸福院建成以来,所有用于老人生活的米、面、油等生活物资,都是来自社会公益组织、爱心企业、爱心人士的捐助,没花村里一分钱。”张士营说,“民政为民、民政爱民”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作为一名民政干部,自己能做到的就是用好现有的平台,在百姓中宣传好、落实好党的民生政策,让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到改革带来的红利,得到真的实惠。
新闻推荐
□记者刘磊通讯员韩小丽报道本报淄博讯11月13日,记者了解到,为大力弘扬社会美德和孝善文化,有效破解扶贫工作中农村...
淄博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淄博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