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刘 磊
本报通讯员 耿艳秋 吕鑫鑫
“非道路移动机械主要包括工程机械、材料装卸机械、工业钻探设备等装配有发动机的移动机械和可运输工业设备,做好非道路移动源监测,减少此类机械排气污染,对改善大气环境质量至关重要……”11月5日,在齐鲁公司橡胶厂,王玉海正在和工人们交流非道路移动源检测的具体标准和控制污染源的重要性。
1984年刚从部队复员的王玉海,被分配到了临淄区环保局(现淄博市生态环境局临淄分局)工作,从那时起,“环保”就成了他一生追求的事业。从汽车驾驶员到环境监察大队汽车尾气监测科科长,在守护环境的道路上,王玉海一干就是35年,他一步一个脚印地践行着入党的初心和誓言。2016年他荣获原国家环境保护部“从事环保工作三十年纪念奖章”。
摸着石头过河
2015年,国家开始强化机动车污染防治淘汰黄标车辆,“黄改绿”方案正逐步实施。这一年,王玉海临危受命,开始负责这项工作。
“当时,淄博市黄标车淘汰工作还没有成熟的工作规范标准,也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只有摸着石头过河。”王玉海回忆。由于对机动车的界定模糊,如何既保证国家财产不受损失的情况下,还要尽可能地减少车主的财产损失成了他和同事们最头疼的事儿。
为了研究机动车污染治理政策内容、边缘车辆界定方法,王玉海每天到办公室最早,走得最晚,即使犯了腰椎病,疼得无法站立,他仍吃药坚持。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和同事们的努力下,临淄区有了第一辆获得黄标车“黄改绿”标志的机动车,也是全市首辆。自此,临淄区“黄改绿”工作全面展开。
无惧无畏,勇于“亮剑”
然而,工作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顺利,“黄改绿”工作因为触动了车主切身利益,有的车主企图通过私改检验口让机动车尾气净化设备失去作用而蒙混过关,还有车主与检测机构串通出具虚假报告单……但这些都逃不出老王的“火眼金睛”。
王玉海与企图逃避监管的车主斗智斗勇,面对违法行为,敢于“亮剑”,秉公执法,不光对车辆进行了立案处理,还对出具虚假报告的监测机构进行了10万元处罚,并立案处理,及时刹住了这股歪风邪气。
谈及印象最深的一次经历,老王说,4年前,“黄改绿”政策刚落地,国家政策规定必须是有资质的汽车生产企业才能办理该业务,并享受国家政府政策补贴。为了赚取国家补贴,汽车代办企业“绞尽脑汁”想通过王玉海取得该业务的办理权限,其中不乏利益诱逼、威胁恐吓之人。军人出身的王玉海面对金钱利益,不忘初心,面对威胁恐吓,刚正不阿,保证了工作的顺利进行。
据了解,2015年临淄区的柴油车“黄改绿”车辆占到了全淄博市车辆的三分之一,截至年底,759辆全部改造完成,并有751辆享受国家财政补贴。2018年,临淄区机动车环保监管平台也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成为淄博市首个机动车环保监管平台。
永葆军人本色
寿济路作为临淄区的重要交通道路,每天来往车辆较多,其中一些车辆存在尾气超标的情况。王玉海和同事们主要负责汽车尾气监测,为交警处罚提供证据。
王玉海同事勾效东回忆说,今年7月份,在寿济路执勤时,从远处开过来一辆红色重型柴油车引起老王的注意,凭借丰富的工作经验,他判断这是一辆尾气超标车。交警将车拦住后,老王和同事快速上前,开始对车辆进行检测。环保执法人员先对车辆进行目测检查,老王的同事在驾驶室踩住油门,老王蹲在排气管前用执法记录仪提取数据。因为距离排气管不足2米,黑色气体直接喷在他的脸上。
“目测有明显的可见烟度,尾气超标。”王玉海对货车司机说。然而司机并不接受这个说法,他坚称自己的车没有问题。于是老王又搬来一台便携式柴油检测仪,俯身趴到车下,将尾气检测采样探头固定在车辆排气口,示意同事原地踩油门,对这辆货车进行仪器检测。大量的汽车尾气再次喷向老王,但他无暇顾及,紧盯着检测仪,记录数据。面对机器显示的超标数据,司机终于无话可说,接受交警的现场处罚。监测工作完成后,王玉海早已汗流浃背。
临淄区汽车尾气监测站承担了全市五分之一以上的重型柴油车监测任务,王玉海作为汽车尾气监测站的带头人,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用对使命的忠诚创造着不平凡的业绩。2018年以来,王玉海和同事们开展移动源监测已达13167台。
恪尽职守、努力奉献,是王玉海35年工作的真实写照。他和同事们数十年如一日,为天更蓝、水更清,为了群众的生活环境越来越美好,孜孜奋斗、永不停歇。
新闻推荐
淄川区市场监管局执法人员利用“互联网+智慧监管”平台查看会销现场监控。(通讯员李萍摄)有人拉你去听个“健康...
淄博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淄博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