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伟
带钩是中国古人用来束腰之用,相当于今天的皮带扣。其用料十分丰富,有金、银、铜、铁、玉、翡翠等,其中最为珍贵的应属玉带钩。淄博市博物馆珍藏着一件白玉透雕螭虎纹带钩,其造型优美、玲珑奇巧,颇具神韵,是明代玉器的精品之作。该器通长10厘米,通宽2.2厘米,整体呈琵琶形,钩为一只神采飞扬的玉龙形象,宽额阔嘴,眼睛突出,双角后弯,体现了制玉工匠的巧思。
这种龙形玉带钩早在战国时期已经出现,只是当时由于制玉技术不够发达,龙首只见其轮廓,而且当时除龙首带钩外,还流行禽鸟带钩。到了元明清三代,龙首带钩才成为主流,且钩面上常采用浮雕与透雕方法雕一小螭爬行,螭头短小,面对龙首。东汉时期螭纹带钩也较多见,但与明清时期有很大差别,主要为浅浮雕螭纹。宋代带钩也大多带有汉代遗风。元代时,整个螭龙开始贴于钩面。明代时,螭开始立于钩面。清代更加拉开螭与钩面的距离,使其更显腾空之势,同时螭与龙首距离逐渐拉近,钩钮呈圆形。这件带钩是明代带钩的典型代表,带钩的龙首与螭纹比例恰当,线条刚柔并济、清晰流畅。
以带钩连接的腰带,是古代中国的特有发明,也是中国传统服饰中历时最长、持续最久的腰带样式之一。自西周至汉晋的男性贵族服饰中,皮带主要凭借带钩系结,所谓“带约其要(腰),钩挂于带”(王充《论衡》)。这一漫长时期当中带钩的缤纷造型及其具体使用方法、相关的皮带样式,在孙机先生《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中“带钩”一节及高春明先生《中国服饰名物考》中“鞶带”一章均有精彩与完整的考证。
大致到北朝时期,与今日皮带的样式基本一致的腰带“蹀躞带”兴起,一跃成为最主流的款式。带钩的角色不再像往日那么风光,不过它也并未就此绝迹,而是逐渐转变成男子便服上的配件。它不再与皮带相连,而是改与织物或绳编的软带构成组合。明代佚名画家所绘《宪宗调禽图》中,明宪宗朱见深在腰间系一条软带,身前正中的地方有一个龙头形、嵌有红宝石的金带钩。画面中很清楚地描绘出,软带的一端隐没在钩尾之后,另一端则套入带钩的龙头形弯钩之内。定陵恰恰出土有明神宗的龙头形带钩实物,与《宪宗调禽图》所绘带钩相似,由此可知,明代宫廷中,皇帝以带钩与软带系束便服是长期沿袭的习惯。
明代龙纹玉带钩上的龙纹特点是:龙头刻划的刀口深,脸雕得又长又宽,大多是侧面脸,但两只眼睛都露出来了;明代晚期及清代早期玉带钩上的龙纹鼻梁凹进,眼睛突出,呈虾米眼形,俗称“虾米眼”;明代末年和清代前期研磨工水平较差,玉带钩底子上往往出现小波纹痕迹,虽然光洁度很高,但终究掩盖不住琢磨粗糙的缺陷,故有“粗大明”之称。
有人将这种龙纹带钩造型称为“苍龙教子”。传说,螭是龙的九子之一。龙首与螭首相对,体现了大龙对小龙的谆谆教诲,亦表达了儒家文化中长幼有序、大小有别、融洽相处的含义。“苍龙教子”是玉器中的一种常见题材,《三字经》中说:“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古人教子,满目琳琅,而窦燕山教子,堪称榜样。窦燕山先是为富不仁,以势压贫而一直无子,后幡然悔悟,克己利人,广结善缘,其妻连生五子。燕山身教言传,十数年如一日,培育他们的品德修养。五子先后登科及第,当时人称窦氏五龙。“苍龙教子”,强调父辈言传身教的重要性。“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苍龙教子”上,我们认识到“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的重要性,父辈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辈能够修身养性,行克己利人之举,何患后辈有不良?
在我国出土和传世的古玉器中,带钩是常见的器形。其形制各异,造型别致,雕琢精细,令人赞叹。螭虎纹与和田美玉的完美结合,形成了这件白玉透雕螭虎纹带钩。中国传统文化又赋予了它一些内涵,更加衬托出它的弥足珍贵。
新闻推荐
淄博事业单位公开招聘1096个岗位 包括989个综合类计划,部分岗位免笔试
本报9月11日讯(记者马玉姝)11日,淄博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网站发布《2019年全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公告》,...
淄博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淄博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