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焕文
淄博市博物馆所藏的矩形龙纹大铜镜长115.1厘米,宽57.5厘米,厚1.2厘米,重56.5千克,为国家一级文物。
此铜镜出土于西汉初期齐王墓陪葬坑,形体硕大、造型独特,是目前我国出土铜镜中最大的一面。出土时,铜镜的正面和背面均带有少许绿色铜锈,并且已经断为三截。铜镜正面光滑平整,虽经历两千多年,局部仍光亮可鉴。铜镜背面主体饰浅浮雕龙纹图案,花纹凸起0.1厘米,四周边缘饰半圆形连弧纹。在铜镜背面的四角和中间有五个环形弦纹钮,钮长5厘米、宽3.5厘米、高3.2厘米,每一环钮四周饰柿蒂形纹。由于铜镜体量巨大,使用时可能需要用柱子和底座加以支撑,因此镜背面和边上的钮可能是为了与柱子和底座固定而铸。
通过对铜镜形体、纹饰、制作工艺等特点的分析,结合战国秦汉时期齐国都城临淄发达的铜镜制造业情况,我们推断这面铜镜是西汉初期由齐国制造并由齐王室使用的。
这面铜镜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形体巨大。从目前所见的历史著述和出土资料来看,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出土的面积最大、最重的铜镜,堪称“中华第一铜镜”。二是器形独特。在我国的出土铜镜中,圆形铜镜数量最多,方形铜镜数量较少,而矩形铜镜更是少之又少,实属铜镜中的珍品。三是纹饰精美。铜镜背面的龙纹图案,龙身蜷曲,张嘴吐舌,栩栩如生,线条自然流畅,极为生动活泼。龙纹是战国中晚期到西汉早期的流行纹饰,此镜对龙形纹饰进行了改造,并将龙纹适度拉长,与长方形镜体相得益彰,可谓匠心独运,反映了当时高超的艺术水平。四是工艺精湛。这面铜镜的面积近0.7平方米,而厚度仅1厘米多,在没有现代机械工具的帮助下,其制作难度可想而知。因为当时流行圆形镜,这种方形铜镜在当时属于异形。圆形铜镜铸造工艺的规律性相对较强,但是异形铜镜较之常见形状的铸造工艺难度更大,往往需要依赖工匠们丰富的铸造经验和超强的工艺水平。该铜镜的出土,充分证明了秦汉时期我国铜镜制造技术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同时,它也是汉初齐国手工业高度发达的实物见证。
铜镜作为我国古代精美的工艺品,其用途有装饰、照容、辟邪、赏赐、信物、聘礼等,但其基本功能还是古人用于照面梳妆,即用于“正其衣冠,尊其瞻视”。《战国策·齐策一》中,就有“邹忌修八尺有余,身体昳丽。朝服衣冠,窥镜”的记载。此外,古人认为,铜镜能发光(实为反光),还具有镇鬼降妖、避邪消灾、侦测忠奸的功能。传说秦始皇有一面宝鉴,能见人肝胆,名为“照胆镜”。东晋葛洪在《西京杂记》卷三记载,汉高祖刘邦初入咸阳时,巡视府库“有方镜,广四尺,高五尺九寸,表里有明。人直来照之,影则倒见,以手扪心而来,则见肠胃五脏,历然无碍”。铜镜在古人眼里所具有的这种神秘魔力,实际上是在科学技术还不发达的情况下人们的一种附会和想象。据笔者推测,西汉齐王墓陪葬坑中出土的这面铜镜,在当时是用来镇鬼降妖和驱邪消灾的,具有威慑和巫术的功能。
这面矩形铜镜在我国铜镜制造史上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是我国铜镜中的艺术精品和文物瑰宝,自1978年发掘以来,备受世界各国历史学界和考古学界的高度关注,曾先后到日本、德国等国家以及中国台湾展出。2002年,国家文物局发布《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规定64件(组)一级文物为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齐王墓出土的矩形龙纹大铜镜位列其中。
新闻推荐
G205、G309、S509三条国省道路面小修工程全部竣工 把国省道病害消灭在萌芽中
□融媒体记者路意随着G309最后一处刷油完成,周村区境内G205、G309、S509三条国省道路面小修工程完工。但这并不代...
淄博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淄博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