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高德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绚丽多彩的服饰、面貌一新的住宅、日益丰富的饮食、四通八达的运输……衣食住行,变化无处不在。
在这些变化当中,我对吃的变化体悟最深。
记得小时候,父母总是为吃发愁,那个时候,饿肚子的感觉真的不好受,大家过日子都是能省则省。
有一次,我在土屋炕上翻跟头玩,听到屋外有声音,就隔着窗户棂子往外看。这时盘腿坐在锅头炕沿处的俺娘,闻声就急着下炕,两脚勾搂着把鞋穿上,接着伸手向房梁下吊着的被黑烟黑灰熏旧的筐子里摸,摸出一把地瓜干,出屋门就把地瓜干塞到那人手里。
俺娘对我说,这个人是实在没有法子才出来讨饭的,自己家日子再紧再穷,也要省出一口给他。尽管我家的口粮全年不够吃,但只要有上门寻求帮助的,俺娘总会拿出点吃食给他们。
有一年冬天晚上,俺爷干完活回到家,说村南闲置的瓜园小屋里住进了人。瓜园小屋十分破旧了,怎么还有人去住,想来好奇,于是我约上两个小伙伴就跑去了,一问才知道这对母女家里没干粮想出来找找吃的,现在又饿又累,就在这里歇脚。晚上风大雪狂,我躺在被窝里想:这娘俩饿着肚子咋熬过这一夜啊?天一亮,我抓了两手的地瓜干就往小屋跑,不巧的是母女俩已经不见了踪影,那她们是回了老家,还是又去了别的地方……至今想起来,母女俩饥冷难耐,夜宿瓜园小屋的情景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
改革开放以后,有劳就有得,家家实现了丰衣足食,户户从“不够吃”到“吃不了”。
随着粮食市场日益扩大,不愁买不到粮食,一日三餐的餐桌上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鸡鸭鱼肉、精面大米成了家常便饭,原来饭桌上几乎很少看到白蒸馍,现在饭桌上各式各样的主食看着香,吃起来更香。
饮食水平的提升无不体现在变化之中。过去餐桌上的野菜,最不受人待见;现今,人们追求“绿色有机”,餐桌上的“野菜”成了人们养生的一种追求,一种享受。原来很难吃到的精面、精米,现在不但在餐桌上屡见不鲜,有时还会被粗粮“替换上场”,而且价格恐怕比精制大米还要贵,因为现在的食客们普遍认为,“以粗代细”是健康生活的主要方向。过去会被认为是种奢侈享受的“下馆子”现在成了寻常事,而且把进农家乐、吃农家菜当成了一种消费新时尚、新追求。
前些天,我在临淄城区路过一餐馆门前,看见门头店里一对母女正吃着烤羊排,桌上的小火锅热气腾腾,盘子里有鱼有虾有海参,两人一脸幸福满足模样。我恍惚间想到,该不是当年那对母女吧。岁月或许已改变了她们的容颜,但如今幸福的日子让她们容光焕发。从没的吃,到吃不完,再到吃得好,幸福的日子从来不是从天而降,而是需要用自己双手创造出来的,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走过来的。
新闻推荐
□融媒体记者路意6月11日一早,当记者见到区人大代表、彭东社区党总支书记王玉珂时,他正在果园里跟果农检查猕猴...
淄博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淄博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