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马景阳
本报通讯员闫盛霆
5月21日,小满时节,太阳烤在身上热辣辣的。记者赶到位于淄博市淄川区罗村镇的黛青山时,淄川区河东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61岁的张汉修,还像几年前一样,一身“破衣烂衫”,满裤腿全是泥,黑黝黝的脸上淌着汗水,拿着园艺剪,给枝繁叶茂的石榴树剪枝。
张汉修自己都没有想到,黛青山能变成四季瓜果飘香的“花果山”。几年前,这里还布满大大小小的废弃矿坑,漫山遍野的建筑垃圾和随风飘扬的垃圾袋,让周边几个村的百姓头疼不已。
张汉修是河东村人,离黛青山几步之遥。借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张汉修成立了淄博奥能物资有限公司,利用淄川煤炭资源丰富的优势,做起了煤炭生意,并且越来越红火。
已经成了远近闻名的“富翁”的张汉修,看到满目疮痍的黛青山,萌生了把荒山变成花果山的念头。2013年7月,他承包了荒废多年的黛青山,并成立了淄博河东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和淄博锦川河富硒农业发展有限公司。6年时间,他先后投入了5000多万元。
后来,张汉修听从专家建议,引种了原产于突尼斯的软籽石榴树。现在,这里已成为中国富硒农业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会员、山东省果树研究所石榴冷棚示范基地、山东省微量元素科学研究会富硒健康产业专业委员会富硒功能农产品生产基地。张汉修还因山制宜,多元开发。矿坑蓄水种植南斯拉夫雪藕,间作雪青梨、地瓜、花生、树莓、小米等十几个品种。
张汉修告诉记者,已经变成花果山的黛青山,每年能产4万公斤软籽石榴,5万公斤红心蜜薯,5000公斤猕猴桃,5000公斤树莓和黑小麦、樱桃等多种富硒农产品,年产值达到200万元。
信心满满的张汉修现在在思考,如何拉伸产业链,让绿水青山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
正在山上为张汉修耐心解答问题的淄川区食药监局食品监管科的陈培胜,对张汉修拉伸产业链的想法大加赞赏。老张准备摆脱单纯的农业经营模式,向“农业+文旅+康养”进军。一方面,按照田园综合体的高标准进行有序规划开发,完善旅游要素,规划建设石榴博物馆和石榴研究院,一方面进行石榴和其他农产品的深加工,提高附加值。仅仅软籽石榴,就能做成饮料、酒、食品添加剂、保健品等,身价立马倍增。
不只黛青山,废弃矿坑问题对于淄博市的生态环保攻坚战来说,也是重中之重。针对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回头看”反馈意见中提出的关闭矿山修复问题,淄博市高度重视,对相关问题迅速进行梳理分解,层层落实责任。严格明确整改目标、整改措施和整改时限,突出抓好老旧矿区生态修复、荒山绿化和沿河沿路绿化美化工程,打造主城区东南部绿色屏障和休闲森林公园。
淄川区委书记李新胜告诉记者,淄川是一个老工矿区,历史遗留的采空区还有237平方公里,被破坏的山体100多座。淄川区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关停各类矿山(煤炭、铁矿石、黏土、石灰石等)289处,累计投入资金3.5亿元,坚持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景则景的思路,每年配套4500万资金,进行专项治理。目前,已种植各类树木50万棵,治理修复面积12平方公里,复垦土地2250亩。
新闻推荐
高空玻璃桥如彩虹绽放云端风光绮丽的潭溪山每一座山都有自己...
淄博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淄博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