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常旭通讯员冯志远
卫生室也是“家”,家也是“会诊室”。
这是“第一村医”徐茂林、陈晓华的工作和生活写照。在连续派驻的三批“第一村医”里,像徐茂林、陈晓华这样夫妻两人同批、同时驻村的,还是博山首例。
日前,记者来到博山区白塔镇国家村,倾听了他们的驻村心声。“从城市到山村,从大医院到小卫生室,改变的是环境,不变的是医者初心,每天与村民在一起,我们更明白了自己的责任,更坚定了做好诊疗工作的信心。”徐茂林如是说。
责任在肩互做“外援”
3月15日,乍暖还寒,在博山区白塔镇国家村卫生室里,一派暖意融融的景象。来自淄博市第一医院的“第一村医”徐茂林,正在这里给村里老人悉心看诊,旁边是他的妻子,同样来自淄博市第一医院的陈晓华。
小小诊室里,两人互相协助,徐茂林有条不紊地问诊、检查,陈晓华脸上洋溢着微笑,不时跟老人聊几句家常,熟悉得如同家人一般。
“今天有个患者,本来是因为慢性病检查来找我的,但我发现病人的口腔似乎也有问题,就打电话把她叫来了。”徐茂林说,“我是耳鼻喉科的,她是口腔科的,平时有疑难杂症就互相讨论一下,便于更好地为患者诊治。”
按照工作分配,每名“第一村医”派驻1个村、挂包2个村,夫妻俩的“地盘”加起来就是6个村,其中,徐茂林派驻的国家村有3650名村民,陈晓华派驻的小海眼村有1623名村民,大都分散居住。对于老人和出行不便的患者,他们都是主动上门看病,要是有突发急重症的患者,更是随叫随到。如果遇到在基层卫生室解决不了的特殊疾病,他们都会积极与派出医院联系,直接送村民到医院诊治,建立起了派出医院与“第一村医”帮扶村的专属绿色通道。
据了解,派驻以来,两人已累计门诊接诊1300余人次,入户走访463户,完善健康档案922份,回访患者532人次,转诊61人次。
携手行医齐心为民
分别报名,同时入选;一起离家,各自驻村。
回忆起入选的过程,两人不禁相视而笑。此次选派的第三批“第一村医”,博山区共有12人,涉及耳鼻喉科、口腔科、妇产科等多个专业,作为淄博市第一医院的两名主治医师,徐茂林和陈晓华经过自愿报名、单位推荐、资格审查等各项程序,最后顺利入选,分别被派驻到博山区白塔镇国家村和小海眼村。“单位同事都很积极,报名的不少,因为通知下的比较急,我们还没来得及商量,就分别从科室里报了名,事后才知道我们都被选上了。”徐茂林回忆说。
入选“第一村医”,夫妻俩靠的是默契;驻村行医,他们更是齐心协力。国家村和小海眼村东西相隔,一条公路从中穿过,通常夫妻俩六七点就从家出门了,徐茂林先将陈晓华送到小海眼村,然后自己再来到国家村卫生室,开始一天的工作。两人虽然相距不远,但如果不是病人有需要,他们也很少见面,对他们来讲,虽然工作地点发生了变化,但身上的责任却更重了,“从专科医生到全科医生,从坐诊向行诊,我们面对的挑战很大,必须加倍努力才能不负使命。”徐茂林如是说。
除疾解忧温暖前行
如今,在博山,一个“第一村医”就是一支医疗小分队,像徐茂林和陈晓华这样的村医背后,还有“第一村医”团队、白衣战士小分队、派出医院的强大支持。
截至目前,派驻博山区的“第一村医”已多次进行联合义诊,这12名来自淄博市第一医院、博山区医院、博山区中医院、博山区妇幼保健院、博山区疾控中心、博山老年病医院的“第一村医”,分别擅长内科、产科、中医科、五官科等多个专业,他们用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和高超的诊疗水平送健康上门,深受村民欢迎。
“我们下次的联合义诊是去八陡镇苏家沟村,联合义诊效果非常好,我们来自不同的医院,学科也不一样,大家联合在一起,互相协助沟通,能用专业为百姓们提供更好的诊疗服务。”采访中,徐茂林如是说。
除了定期联合义诊,“第一村医”们还充分利用资源,经常进行诊疗信息沟通。遇到疑难杂症,随时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进行沟通咨询,让身边的同行、医院的同事甚至与本院有协作关系的上级医院专家,都成为村民的健康顾问。
知村民情、解村民忧、得村民心,第一村医温暖前行,永远在路上。
新闻推荐
“十三五”全市新增污水管网245公里 基本实现城市建成区污水全收集、全处理
晚报讯(记者袁一军)3月20日,淄博市公布小清河流域及沂河水污染防治攻坚战作战方案。根据方案,淄博市将加快实施城中...
淄博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淄博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