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热线3184500讯(记者张丽)“购物满额抽奖”“购物赠物”“超低价购物”……近年来,商家为吸引消费者眼球,花样百出地推出各类优惠活动。这其中,各式各样的抽奖活动纷纷许下丰厚礼品,备受消费者青睐。然而这些抽奖活动真实性如何?获得大奖的顾客是不是商家提前聘请的“托儿”?昨日,张店区一位市民拨打本报热线质疑购物满额抽奖活动的真实性。
家住张店区傅家镇的韩先生几日前因胃疼到附近的药店买药,恰好遇到药店举行满额抽奖活动。“本来也需要买药,参加抽奖后还有机会获得价值几百元的大奖,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就参加了。”韩先生告诉记者,在咨询工作人员后,他很快购买了自己所需的药品,并参加了抽奖活动。
“付款之后药店工作人员给了我一张奖券,填写信息之后工作人员留下了副券抽奖。”韩先生说,当晚七点多药店开奖,韩先生准时过去参加,但他发现开奖环节只有几位药店工作人员站在台上念中奖副券上的名字,听到自己名字的人上台领奖品,整个过程没有监督的消费者,工作人员也不让其他消费者看中奖副券。
韩先生说,绝大多数人都是像自己一样抽到了挂面、酱油等廉价奖品,联想到此前多次抽奖经历,韩先生不由得开始怀疑此类抽奖活动的真实性。“既然设置了几百元的大奖,抽奖环节就要更公开、更透明一点,这样才可信,否则会让人觉得中奖的人都是商家请的托儿。”韩先生对记者说。
记者了解到,每年各类商家举办的购物中大奖活动数不胜数,活动中,商家往往用诱人的奖项和高中奖概率吸引消费者购买其产品,抽奖的套路也越来越多:有的商家提前聘请部分“托儿”,现场参与抽奖活动;有的公众号为吸引消费者参与,假借其他商家的名义,刻意编造中奖产品,给消费者造成参与活动商家众多、中奖商品琳琅满目的假象;有的商家刻意使用第三方软件,将每一次抽奖的奖项、概率随意进行设置,甚至将“一等奖”的中奖概率设置成零……
面对花样百出的抽奖活动,很多市民往往都是抱着“参与一下又不吃亏”“正好我有对某些产品的需求”“万一我中大奖了呢”之类的态度。很多商家正是抓住了人们这种心理,故意设置诸多诱导陷阱,比如赠送一些虚假的优惠券等,骗取消费者上钩。
尽管我国已出台相关领域的法律予以惩戒,如《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就规定,经营者不得采用谎称有奖或者故意让内定人员中奖的欺骗方式进行有奖销售,违反者由监督检查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并处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罚款。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违法行为将更为多样化且更具迷惑性、隐蔽性,这就迫切需要出台更为完善的法律法规。同时,相关部门要积极主动作为,进一步消除监管盲区,防止中奖黑幕的出现,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新闻推荐
晚报讯(记者赵晓雯通讯员李莹)明媚的早春时节,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降临在周村区王村镇栗家村16岁少年杨圣康的身...
淄博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淄博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