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新闻 桓台新闻 高青新闻 沂源新闻
地方网 > 山东 > 淄博市 > 淄博新闻 > 正文

小丝线织就经纬大世界

来源:今日周村 2018-11-14 08:13   https://www.yybnet.net/

织锦画《丝绸之乡 周村》旧车间里,老织机下,一幅幅丝绸精品的诞生见证着周村丝绸的代代传承。

11月5日,在淄博凯利丝绸有限公司织造工坊车间,记者见到了周村丝绸织染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王利民,他说,在这里,有的工人一干就是一辈子,他们中的很多人,家里已有三四代织工,老技能是有传承的,每一个织布机前的身影都是中国丝绸文化的记录者。

□本报记者 李莹

在王利民办公室的墙上,挂着几幅精美别致的织锦画。“这是《周村八景图》,展现明末清初周村繁荣景象,运用最传统的技艺、最古老的提花龙头和梭织技术完成,是我们团队研制的第一幅作品。”王利民指着墙上的织锦画说。据介绍,该作品于2013年开始构思、设计,经过反复试制,耗费了4万余张花板,耗时近一年时间织就完成。大街、千佛寺、旱码头和米沟河等处在该作品中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从我高中毕业到凯利,已经工作40年了。”王利民回忆道。1976年,王利民从淄博六中毕业后,分配到了当时的淄博丝织三厂。刚开始的他对织机一无所知,后来跟着师傅慢慢学习,从一名织布工做起,经过大半年的刻苦钻研,终于可以独立完成工作。

1977年,王利民被安排到安装工的岗位上,一干就是8年。“安装工就是把织机装了拆,拆了再装。”王利民告诉记者,传统的织机经过磨损,每3年就要全部拆换。通过这8年的安装经历,王利民对织机的每一个部件都十分了解,为他日后改进织机、改良新工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011年,在研发新产品时,王利民发现织机设备性能老化,织出的织锦画已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技术工艺必须升级换代。于是,他带领团队反复尝试,不断改进设备,攻克了多梭箱、选梭装置等难题,从2011年的60—70梭,2015年达到了240梭,密度提高了4倍,作品更加丰富多彩。“普通丝绸只要30—40梭,织锦画是丝绸中最难的,通过改造,已经能达到240梭,已经发挥目前织机的极致。”王利民骄傲地说。

随后,记者来到展厅,《织女朝凤》、《缇萦救父》、《清明上河图》、《兰亭序》以及领导人像等作品一应俱全,还有极具民族特色的丝巾等。这些作品无论从织法还是颜色搭配都有很大改进,是王利民带着技术团队历尽心血完成的,并在省级比赛中获得了不少荣誉。“山东省旅游商品创新设计大赛金奖”、“淄博市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奖”……2013年,周村丝绸织染技艺入选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15年11月,王利民被淄博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认定为周村丝绸织染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今天所取得的成绩,都是团队一起努力得来的,创新不是我一个人就能成功的。”王利民谦虚地说。

上图为纺织女工连接断开的丝线。

新闻推荐

有一种痛叫肌筋膜炎

小金今年27岁,小小年纪却腰痛已经6、7年,这次到院就诊就是因为腰痛加重,“今早起床以后发现腰部不能动弹了,疼得厉害,...

淄博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淄博这个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小丝线织就经纬大世界)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