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琪为学生送教上门□本报记者 李莹
“来,孩子们,看球!”9月7日,记者来到区特教中心,格琪冒着烈日和学生们练球。虽然现在的格琪已经是区特教中心的副校长,但他依然坚守在教学一线,带领着一批又一批“折翼的天使”,在发展的天空自由翱翔。
2001年,22岁的格琪从淄博学院体育系体育教育专业考入区特教中心。一开始,年轻的格琪感到非常不习惯。“难道我要和这些孩子在一起一辈子吗?”格琪这样问自己。曾几何时,格琪的梦想是带着体育生训练,在各种比赛中斩金夺银,为他们自己和学校争光。但初入职场的格琪对未来感到渺茫,不相信自己可以胜任这份工作。但是,当和这些天真可爱的孩子们接触后,他逐渐走出了迷茫。
“既然要干,就要干出个名堂,就算不能帮着这些孩子考大学,我还可以教给他们正确的锻炼身体的方法,培养他们锻炼身体的习惯。”格琪说,2003年暑假过后,他挑选了一部分学生开始了课外体育训练。2006年8月,受市残联委托,为了备战山东省第七届残疾人运动会,他担任起了淄博市脑瘫和聋人两个足球队的教练员工作,进行为期40天的封闭训练。在这期间,恰逢中秋、国庆两大节日,而他的妻子也已怀有5个多月的身孕,无奈他只好打电话让岳母照顾妻子。在这40天里,格琪和他的队员们没有休息一天。聋人听不见,那就通过形象的手语辅助训练,脑瘫人节奏感和平衡性不好,他就通过韵律操训练队员的节奏感、平衡能力和身体协调性,通过感觉统合来恢复队员受损的神经。由于脑瘫足球队是当时全市首次组建的队伍,所有队员都没有踢足球的经历,训练中每个动作都需要进行示范和讲解,常常是一天下来,格琪累得躺在床上一动也不想动了。可是,格琪不仅是教练,还要负责队员的生活管理。脑瘫的队员大部分伴有肢体运动障碍,走路不稳,有的还有大脑器质性疾病,需要天天吃药,有的自己不能洗衣服。想到这些,他咬着牙坚持从床上爬起来,嘱咐没有吃药的队员抓紧吃药,给受伤的队员贴膏药,给不能洗衣服的队员洗衣服,给小队员盖好被子……功夫不负有心人,当时他率领的两支队伍均获得了亚军。
作为一名特教教师,格琪几乎把全部的精力和心血都倾注在孩子们身上。参加工作以来,他一直担任体育学科的教学,并自觉带领学生进行课外体育锻炼。他培养的学生多次在省市和国家级比赛中获奖:2006年山东省第七届残疾人运动会脑瘫足球、聋人足球双双获得亚军;2007年第十二届世界特奥会足球比赛亚军;2008年淄博市特奥足球比赛冠军;2010年山东省残疾人运动会脑瘫足球比赛亚军;全国第五届特奥会足球比赛季军;瑞典国际特奥足球邀请赛F组冠军等等。面对荣誉,格琪显得十分坦然:“看着孩子们的成长和进步,我就知足了。”格琪说,他为了工作,放弃了很多陪伴家人的时间,但为了事业,再多的困难都能克服,为了那些残疾孩子的梦想,再多的付出都值得。
新闻推荐
连日来,不论天气如何,总能看到“红马甲”的身影在和平街道的各个角落穿梭:有的拿扫帚帮助清理街巷“白色污染”,有的拿小...
淄博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淄博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