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患儿被唤作“星星的孩子”,他们就像浩瀚夜空中的星星,孤独地闪耀在自己的世界。
在淄博市精神卫生中心儿童心理发展中心暨儿少精神科,有一支由医师、护士、康复治疗师、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专业的美术、音乐教师等人员组成的医疗团队,她们把孤独症患儿亲切地称为“宝贝”,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为孤独症患儿提供温暖而专业的医疗服务,用爱照亮他们的生命。比起其他科室的医生和护士,她们需要付出更多的心血和汗水。
“冬冬(化名)刚到来治疗时只有2岁8个月,不敢看人,像个小刺猬一样,谁都不能碰,一碰她就哭,逃得远远的。”采访护士长范海娇时她刚刚给一个孩子上完个别训练课。说起自己负责治疗照顾的孩子,她话语中满含怜惜。
冬冬的表现,正是儿童孤独症的典型症状:目光无法与人对视,缺乏安全感,存在社交障碍。为了尽快找到与冬冬交流的突破口,范护士长一直耐心地等待着。几天后,她发现冬冬对一个音乐的拨浪鼓发生了兴趣,拿在手里一直不肯放下。于是便找来一个同样的拨浪鼓跟在冬冬身边模仿冬冬的动作,冬冬晃一下,她也晃一下,冬冬放下又迅速抓起,她也迅速放下再抓起……几次三番之后,冬冬又把拨浪鼓放下,范护士长也随之把拨浪鼓放下,不过这次她有意加大了力度,拨浪鼓在桌上发出了重重的声音。“冬冬抬头看了我一眼,当时我真是太高兴了,因为这对于孤独症儿童来说是一个重大突破!”范护士长说。由此,她继续加深与冬冬的交流,冬冬逐渐对她建立了信任,接受了她的靠近,终于一个月后,冬冬主动将拨浪鼓放到她手里,邀请她一起玩。
“这才算是实现了真正的接触,不过对其他老师,冬冬还是‘不理不睬\’。”范护士长告诉记者,与冬冬一样,两米、一米、能碰碰衣服……几乎每个孤独症儿童康复治疗的过程都是如此缓慢而艰难,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毅力。“每天都得想各种办法与孩子接触,只有孩子能够接受配合,才能开展康复治疗。”她说。如今,冬冬已不只喜欢玩拨浪鼓,也对其他玩具和训练课程产生了兴趣,也可以接受别人给的饼干等食物了。
每个孤独症孩子都各不相同,康复师需要了解受训患儿的独特习惯,并据此制定个性康复治疗方案,设定对应课程,细化到每个步骤。如果孩子参与度不高效果不好,还要及时做出调整。基于患者的年龄特点和特殊性,儿童孤独症的治疗多采用医教结合的模式。在淄博市精神卫生中心儿童心理发展中心暨儿少精神科采用,每天早上的碰头会上,团队展开教学研讨,了解前一天孩子的表现,8点半开始康复治疗课程。每个老师带4个孩子上个别训练课,上午、下午各两节,每节课40分钟。
(未完待续)
新闻推荐
奇珍异宝记录陶瓷文化“北朝时期生产的青釉莲花尊是我馆的镇馆之宝,它1982年6月出土于淄博市淄川区龙泉镇和庄村东的一座...
淄博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淄博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