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柴昕
留在城里的大医院还是山区的小诊所?亓庆良用38年的汗水回答一句话,扎根山区。
“我要回到山区去,那里的乡亲更需要我”
1978年,出类拔萃的亓庆良被青岛医学院选中留校,重点医院也向他抛出橄榄枝。
“我要回到农村去,那里的老百姓更需要我!”作为山区农民的儿子,亓庆良深知农民的疾苦。由于缺医少药,6岁时,亓庆良目睹母亲因病离世,却束手无策。自懂事起,“学医服务百姓”的想法就在他心中生根发芽。
亓庆良主动请缨返回位于家乡源泉的博山区医院。
然而好景不长。1993年,随着博山区医院从源泉整体迁到城里,有技术的医生都各奔前程。
“山区的老百姓,大病小病都要往市里的大医院跑,费用高、报销比例低,多数农民家庭承受不起。”进了城的亓庆良坐不住了,二次请缨。“城里的大医院不缺我一个,但山区医院、乡镇卫生院却非常需要我这样的医生。”
1997年,他把根扎进了大山深处。近20年的刻苦钻研,亓庆良名声在外,被称为“博山外科一把刀”。
在农村待得越久,亓庆良的决心越坚定:“我要对得起自己的初心、对得起父老乡亲的养育、绝不让一个山区村民在健康路上掉队。”
“花乡镇医院的钱,享受大医院的医疗服务”
亓庆良说,刚到源泉中心卫生院时,职工3个月未发工资,外欠50万元药品款,最少的一天收入只有一毛八分钱。
“树名医、建名科、创名院”,挥起经营管理这把“手术刀”,亓庆良也毫不含糊。半年后,卫生院实现了脱贫,3年跃居博山区乡镇卫生院榜首。
63岁的李效勤是深居农村的脑中风中医治疗专家,亓庆良跑了三趟将他请到卫生院,为其成立了脑中风专科门诊,病人从各地闻讯而来。
为了添上新设备,他东奔西跑找资金。如今标准化的医疗楼中,核磁、螺旋CT、数字电子胃镜、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城区大医院才有的先进设备一应俱全。
目前,开胸大手术、膝关节置换术、介入手术、腹腔镜阑尾切除手术等十几项微创手术,都能在这个小小的乡镇医院实现。
18年前中医特色脑中风康复中心起步,6年前开办医养结合养老中心,亓庆良坚持“因时而进”。现在,源泉中心卫生院共有500张床位,新建病房2万平方米,年门诊诊疗病人3万余人次,年住院7000余人次,业务收入4000多万元。
“山区村民需要啥,我们就努力做好啥”
20年里,亓庆良来回赶班40多万公里,全年无休;手术近2万例,零差错,最多的时候一台手术做了14个小时,一天一夜连续做了12台手术。
常年大量的手术,导致亓庆良颈椎严重变形,有时疼得衣服都穿不了。但是一上手术台,他便忘了自己也是一个病人,眼明手快,全身有使不完的劲。
“医生不是‘当\’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2016年卫生院扩建期间,亓庆良遭遇车祸,全身多处粉碎性骨折、关节脱位、脑震荡。术后14天拆线,他就进入了工作状态,多次在病床上召开会议,部署工作,会诊病例。
半年时间,新综合医疗楼拔地而起,总面积8500平方米,进一步改善了诊疗环境和条件。
源泉中心卫生院的蓝图,早已在亓庆良心中绘就:继续扩大养老中心,做强做优医养结合,让更多农村老年人老有所养。“山区村民有啥需求,就是我们的工作方向、工作目标,而且必须努力做好!”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李莹本报讯5月8日,我区召开消费投诉信息公示情况通报会。会上宣读了《淄博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消费投诉公示(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对一季度消费投诉信息进行了公示。公示了我...
淄博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淄博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