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名不见经传的琉璃企业何以一鸣惊人?
“行随思变,应需而动”,企业嬗变之路如何成就梦想?
蜚声海外,但在国内甚至本市却鲜为人知,淄川振华玻璃制品有限公司与琉璃又有着怎样的故事?驱车50公里穿越过麦田与村庄,在好奇与疑问中记者走进了这家位于淄川区龙泉镇尚庄村的民营企业。
传承之路:走出国门,小作坊里谋转变
陶瓷、琉璃、丝绸被誉为淄博的“三宝”。“中国琉璃是一种工艺,更是一种哲学,是文化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时任公司董事长的伊章修曾感慨,琉璃要经1400摄氏度的高温烧灼,烈焰将杂质都净化得透明,就如同做人的境界。
而振华玻璃的前身要从1988年说起,那时它只是一家小小的村办企业,以出口琉璃花球、琉璃摆件为主,不温不火。1998年,企业整体搬迁,厂区闲置下来,怀揣对琉璃最初的情结,伊章修和外甥陈京田一起带着十几名工人自建炉子、修建仓库,从头开始。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淄博琉璃大行其道,短短5年内,就有100多家从事琉璃生产的企业。如何脱颖而出,成为伊章修等人反复思考的问题。
在欧盟、美国等海外国家,琉璃被视为上层社会的奢侈品、装饰品。但在国内,情况截然相反,琉璃被大多数人视如玻璃,销售遇到瓶颈。同时,因淄博琉璃制作成本较低,许多企业本着“混口饭”的态度做“贴牌”生意,导致淄博琉璃工艺品无法进入中高端市场,产业发展长期滞后。
振华的琉璃如何走出去?转变思路,设备革新,产业升级,还是赋予产品更多的文化内涵……实践给出了正确答案。
2004年,为了扩大生产规模,公司将原来的旧式八卦炉更换成池炉,产量比以往提高了8倍,每年可产出120万件琉璃制品。2005年,开始自营出口,并参加每年在广州举办的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自主走出国门的第一年,出口额就达到了100万美金。此后,便以每年20%以上的速度递增,直到2009年,公司的产品年出口额达500万美元,占到销售总额的90%以上,而且出口订单接连不断,令业内刮目相看。
说起淄博琉璃,生产历史悠久,厂家多、大师多、名气响,但是坚守着纯手工烧造技艺,且形成规模化生产的屈指可数,振华玻璃即是其中的佼佼者。
然而,当量销再不能成为琉璃企业的未来,那么留给企业来选择的唯有改变、突破,去追寻不同的发展之路。
2009年以后,随着国内人力、燃料、材料等成本的不断上升和受欧美经济危机影响,国外订单开始缩水,利润也逐年压缩。“我们只能谋求新的发展方向,在不丢国外市场的同时,开拓国内市场。”作为总经理的陈京田一语中的。他一心想着打开市场,带着产品频繁出现在各大地区性展会上,但效果却并不理想。后来,他通过商场营业员得知,一件卖价上千的产品,却说不上是什么牌子,顾客很难信服。
陈京田和班子成员都意识到,没有自己的品牌,企业很被动。随后,公司迅速注册“领尚”商标,并与专业策划公司、美术院校、淄博琉璃大师一同探讨如何将淄博琉璃推陈出新。最后,公司决定先开发一部分适合国内销售、与实用功能相结合且具有一定量的产品,如烛台、水果盘、烟灰缸等。路子对了,销售马上好转。2013年,公司内贸份额就占到了销售额的30%。
作为出口企业,能够“走”得快、“行”得远,与税务部门的优质服务是密不可分的。“现在办理出口退税业务只需通过网络录入电子数据,不再提报纸质资料,退税办理时间也大大缩短,无论是准确率还是资金的使用效率都得到提高,真正降低了企业财务成本。”陈京田表示,营商环境在不断优化,“获得感”这一词不仅只停留在政策层面,更多的是从自身、以及税务部门的“便税”行动中而来!
品牌之路:市场驱动,从“外贸”到“内贸”
启新之路:文旅融合,让发展锦上添花
“振华发展的真正提速是从产品创新开始的,尤其是随着文化创意元素的引入,产品附加值提升,发展路径由此打开,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子承父业的公司董事长伊兵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独到的见解。
为保护和传承淄博琉璃烧造技艺这一珍贵非物质文化遗产,振华公司历时数年,成功申报省级琉璃烧造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被评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2015年开始,为加速文旅融合,公司投资1亿元建立了中华琉璃文化创意园,打造集产品设计、制作、展示、体验、销售于一体的工业旅游项目,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客人前来参观体验。陈京田表示,加强与旅行社、景区合作,会同教育主管部门组织学生利用周末和节假日等时间到园区免费进行科普教育和娱乐体验……文旅融合带来的效益十分显著,今年第一季度,领尚园区因旅游产生的零售业务就达到了去年同期国内贸易额的一半。在技术创新上,领尚还成立了26人的产品研发队伍,每天都对产品的外观和制备工艺进行研究创新。如今,公司着眼于时尚,以80、90后喜欢的元素作为定向开发产品,在网络上做起了文章,已创作出2000多种与现代接轨的时尚产品,包括气囊香水瓶、放戒指耳环的水滴座等,深受年轻消费者喜爱。
“以前是琉璃产品走向世界,今后也要把琉璃文化带向世界”。伊兵信心满怀,只要做好做足了琉璃文化产业,经济效应必定后劲十足!
记者手记
初识振华,“蜚声海外”“墙内开花墙外香”“多元化发展”都是它固有的标签。走进振华,“专注如一”“心无旁骛”“文化传承”,让我更深地解读了其“暗香涌动”背后的故事。
在振华的制作车间,记者被工人们娴熟的工艺所折服,只见一位师傅手拿钢钎将一个琉璃火球从1400多度的炉内迅速取出,利用煅烧后琉璃的流动性,迅速使用镊子、剪刀等简单的工具以拉、缠、剪裁等技法进行塑形,在不到十分钟的时间内,一条鲤鱼跃然于眼前。
从火热的烧造车间再到美轮美奂的展厅,从配料到成型再到粘接,每件作品都要经过十五六道工序,一件件精美的琉璃艺术品方才洗尽铅华,华丽绽放。抑制不住内心的冲动与好奇,记者现场体验了一番。看似简单的一个琉璃小葫芦,却是大费周折,在烧制的过程中要不断对着火焰转动手中的琉璃料条,力度的拿捏,火候的控制,绝非一朝一日之功力。同样,内画和雕刻更要心无旁骛,专注于笔下、刀下的每一个细节,稍有分心就会前功尽弃,这也让我对大师的“匠心”精神肃然起敬。原来,文化传承的使命感以及创新专注的责任感与振华30年的发展是一脉相承的。
新闻推荐
本报讯5月3日,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韩国祥带领市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先后到周村区、文昌湖省级旅游度假区、张店区、临淄区,对胶济铁路沿线环境综合整治、治安安全隐患排查、矛盾纠纷化解等工...
淄博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淄博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