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维杰筹建的“三转一响”收藏馆□本报记者苏向阳
61岁的张维杰去年刚刚从山东理工大学退休,在教育战线摸爬滚打了一辈子的他,终于有机会实现自己多年的“三转一响”博物馆梦了。3月13日,在淄博盛康“三转一响”博物馆筹备处,就着温煦的新茶,身披春日暖阳,张维杰和记者讲起了自己打儿时就怀揣着的“三转一响”梦。
张维杰出生于1957年,老家在当时的周村区大姜镇,随着年龄的长大,十几岁起,每逢村里有新媳妇娶进来,他都能从大人的嘴里听到“三转一响”。那时候,村里不论哪家娶媳妇,“三转一响”几乎都是必须配齐的,而那带着新鲜油漆味的缝纫机和座钟,也成为张维杰童年对于家乡的无法替代的幸福回忆的代名词。
“三转一响”又称四大件。20世纪60、70年代的流行词,指的是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和收音机。那时一般家庭有了这“三转一响”,就觉得是过上了“小康”的幸福生活。“三转一响”是那个时代人们所能拥有的最高财富的代表!同时也是大部分女性择偶的重要标准之一,反映出那个时代中国的经济状况和人们的生活水准。
这些物件都是当时普通老百姓所希望拥有,也比较稀有的家庭物品,一般都需要凭票购买。而缝纫机、自行车和手表都是会转的,收音机是会响的,故又称“三转一响”。
张维杰还记得,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缝纫机,一般是指“飞人牌”“工农牌”或“熊猫牌”的。自行车,一般是指“凤凰牌”“永久牌”或“飞鸽牌”“大金鹿牌”的。手表,一般是指“上海牌”的。收音机,一般是指“红灯牌”或淄博产的“宝灯牌”的。
当时人们的结婚过程很简单,似乎就是去婚姻登记处开个结婚证书。那时候婚姻登记处也不搞什么仪式,结婚证书很简朴,上面甚至没有新郎新娘的照片。他们去照相馆拍结婚照,也不会花很多的钱,就拍几张而已,最时新的莫过于穿上洁白的婚纱手捧一束假花。
当时的“永久”牌自行车也算是普通人的“法拉利”,年轻人有辆自行车谈起恋爱,占有很大优势,更是耍帅的工具。很多电视剧常出现自行车后面坐着一位女孩子,当时走亲访友、赶集吃席都靠它代步,也是方便快捷的交通工具。那个时候结婚能置办一辆自行车,很出风头,这家人家有一辆不算,有两辆更加出风头,一辆女式一辆男式,夫妻两人一起骑自行车上班。
上个世纪90年代,工作稳定下来的张维杰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儿时的“三转一响”梦又开始在他的心里萌动起来。当时正逢张店附近的新农村建设大行其道,很多农民都搬进村里统一盖起的新楼房。楼房的空间自然比不上带院子的平房,许多当年被当作宝贝买进家的自行车或缝纫机、钟表等便进入各类旧货市场,有的甚至被当成废铁卖了。也就是在这个期间,在马尚大集上,张维杰看到了一架座钟,就是自己儿时梦寐以求的样式,经过一番讨价还价,这架座钟被他以40元的价格买回了家。
从此一发不可收,20多年来,张维杰的足迹遍布山东和几个临近省份,他的“三转一响”藏品也呈爆炸式增长。2016年,他便有了将藏品向社会展出的意愿。在筹办博物馆的过程中,张维杰发现“三转一响”和淄博建国以来工业发展的轨迹竟然不谋而合,于是在他已经布置好的展室里,我们便看到了按照当时工作人员回忆复原的“周村区广播站”,看到了淄博几个无线电厂的生产样品,看到了淄博人生产的收音机、自行车,看到了淄博无线电五厂当年仿制的“北京”牌电视机。而一张收音机登记证,更是瞬间将我们的记忆拉回到1950年代……
参观结束时,张维杰脸上挂着不变的微笑,与身边和煦的春风、温暖的阳光格外和谐。而他身后古香古色的“三转一响”博物馆筹备处,确实像极了现代都市里的古旧文化遗存,像一个梦,带着几分神秘、几分拙朴,倔强地挺立在车水马龙的现代世界。让我们祝福张维杰的“三转一响”博物馆早日对外开放,成为人们寻找城市记忆的好去处、好模版。
新闻推荐
本报讯近日,淄博画家柴兴春的国画作品被宜昌图书馆永久收藏。柴兴春,字乾翔,号铁山子,淄博人。受教于齐辛民、汤立、上官超英、余昌宇等名家。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培训中心特聘画师、中国人民大...
淄博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淄博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