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新闻 桓台新闻 高青新闻 沂源新闻
地方网 > 山东 > 淄博市 > 淄博新闻 > 正文

刻苦钻研十几年,总结出了锔艺行当中锯件、包口、镶饰、补配4大类72种方法136道工序 杨涛:手握金刚钻,敢揽瓷器活儿

来源:大众日报 2018-03-08 07:48   https://www.yybnet.net/

□本报记者马景阳

本报通讯员闫盛霆徐晓倩楚春霞

俗话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儿”,这说的就是民间传统手艺——锔瓷,中国最古老的瓷器修复技艺。相传始于宋代,流传上千年,在《清明上河图》中就可窥见锔瓷人的身影。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这项传统技艺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濒临失传的危机。然而却依然有一部分人在为这份技艺的传承默默地做着贡献。

家住淄博市淄川区的杨涛就是其中一位。近日,在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山水缘一民居内,记者见到了这位目前鲁中地区为数不多的锔艺传承人。

坚守,割舍不掉的锔瓷情结

一间13平方米的储藏室,金刚钻、锔锤、砂轮、台钳等锔瓷工具琳琅满目,茶壶、花瓶、茶碗……一个个锔好的瓷器排列整齐,这就是杨涛的工作室“锔合居”。

“叫我‘杨锢轳\’就行。”杨涛笑着说。“杨锢轳”的称号,是从杨涛的爷爷杨玉珍那辈传下来的,杨玉珍本是一名铁匠,后习锢轳匠,曾在当地家喻户晓。

杨涛这样描述爷爷那一辈的锔匠:一副扁担挑着所有的家把什,一头是工具箱,另一头是软化铜片的烤炉。“锔盆、锔碗、锔大缸喽……”走街串巷的吆喝,靠手艺赚钱,而这一幕现已无法寻觅了。

他的童年记忆里充满了爷爷“叮叮当当”锔补各类瓷器的场景,印象最深的就是爷爷经常提着一包袱土回家,原来钻头只有芝麻大小,锔瓷时一旦掉在地下根本不好找。他和3个姐姐在土中找钻头,成为童年一大乐趣。耳濡目染,杨涛渐渐对锔瓷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随着年纪的增长,杨涛对锔艺越来越了解和痴迷,他有意以此为业,但却未得到父亲的支持。慢慢的有些珍贵的锔艺工具也被破坏了,父亲坚持让他找个稳定工作,上班养家过日子。

虽然如父亲所愿工作了,但杨涛却一直不能释怀对“锔艺”的情结。家里或邻居,一旦谁家碗、盆打碎了,杨涛就模仿爷爷的样子锔,不明白的就看书、上网查找资料;没有工具就自己制作,在木头上钉上钉子、缠上绳子当简易的钻,用8年时间研究制作锔钉,其制作的2毫米的锔钉是目前最小的。目前他有3000余种锔瓷工具,而60%以上都是自己制作的。

创新,修复艺术残缺之美

功夫不负有心人。杨涛从亲友处搜集回爷爷留下来的工具和方法,凭着记忆和灵性,逐步还原了爷爷当年的手艺,加上十几年来刻苦钻研、四处投名师访高友,杨涛总结出了锔艺行当中锔件、包口、镶饰、补配4大类、72种方法、136道工序。为了研究包口工艺,他光铜就耗费了四五箱,以至于收破烂的都成了他家的常客。

在他放热处理工具的地方,有一盆水引起了记者的好奇。“这可不是一盆普通的水。”杨涛介绍说,这里面掺加了百黄,热渗透力强,有了它断铜工艺可事半功倍,是他的“独门秘籍”。比如,以前包一个口,所用的铜需手工打30遍、至少花4个小时,而现在只要往水里一放,2-3秒钟就处理好了。

为了让锔瓷更结实和美观,他所用的铜板都是德国进口的,有很好的可塑性和延展性。在他的努力下,锔艺脱离了简单的修补破损,让残缺修补之美成为一门赏心悦目的艺术。

北京一公司老板的手工壶碎了,他历时2周在容积仅180毫升的小壶上锔了579个锔钉,把17个碎片变成了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滨州一赵姓客户家中一个1尺多高将军罐式花瓶,瓶口破碎缺失了,以前用黑色沥青修补过,为了美观和完整,他用了3个月的时间,在直径15厘米的瓶口除去沥青、钉上锔钉,保留了这个五代单传的宝贝花瓶的美观……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如今,经他手锔瓷的有3000多件,不仅遍及国内,新加坡、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也慕名前来找他锔瓷。

杨涛不仅对客户认真耐心,就是在自己居住的山水缘小区内,附近邻居要是谁家锔个茶壶、水杯啥的,无论大小,他都主动帮忙锔,并且从来不收一分钱。

传承:让锔瓷文化发扬光大

随着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瓷器坏了就换新的,把打碎的碗再修复起来的人几乎没有了。而且改革开放后,许多从事文物修复工作的人转行,仍在一线工作的屈指可数,且大多数年近花甲。锔瓷这项传统的手工技艺正面临着人才断层、技艺失传的现实危机。

锔钉10元一个,包口300元一个……虽然有自己的定价标准,但从业以来,杨涛主要以修复文物和珍贵的陶瓷艺术品为主,而它们的历史价值、文物价值和经济价值无法计算。家中摆放的加水器也成了行业对其龙头身份的肯定。

自己的技艺登峰造极并不能让杨涛满足,他更关注的是这项技艺能不能传承下去。他常想,锔艺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优良传统的凝结,代表的不仅是一种手艺,更是中国文化的延续与传承。这门手艺与自己有缘分,应该在自己手中得到精进和发扬。

“有些人或许觉得,锔瓷不就是把碎瓷片粘在一起吗?其实不然。”杨涛说,一条看似简单的青花线条,在修复过程中仍然要做到“色分五彩”。修复一件瓷器一般需要几周、几个月,有的甚至需要几年。“现在外面的诱惑很多,不少年轻人静不下心来学,坐不住冷板凳。”

随着知名度的提高,吸引了上海、兰州等地的年轻人前来学习,杨涛都毫不吝啬地把自己的手艺传授给他们。他还对外招收学员,举办培训班。在传承中,他十分注重“艺品”和“人品”。他说,锔瓷不是一种单用手就能做好的活儿,要用心才能完成。据悉,杨涛打算让女儿杨晓旭放弃北京工作专门回来学习,让锔瓷这项传统技艺真正传承下去。

新闻推荐

临淄一项目入选淄博市教育创新成果

□刘磊韩小丽报道本报淄博讯2月28日,2017年度淄博市教育创新成果及提名名单公布,临淄区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申报的《构建彰显齐文化特色的研学旅行体系》项目位列其中,是淄博市唯一区级...

淄博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淄博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刻苦钻研十几年,总结出了锔艺行当中锯件、包口、镶饰、补配4大类72种方法136道工序 杨涛:手握金刚钻,敢揽瓷器活儿)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