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杨淑栋马景阳
本报通讯员肖瑶
把旅游厕所当成星级景点来建设,农村旱厕改造连续两年超额完成任务,城市公厕不断提档升级。小厕所反映大民生,面对山东省“厕所革命”新三年计划,一场立体化“厕所革命”正在周村区如火如荼地进行。
厕所有“颜值”重细节
“妈,这里面哪有景点啊,那是厕所!”“厕所咋能建得和景点似的呢?”1月6日,博山游客李华带着一家老小来古商城游玩,70岁的老母亲拉着孙子一个劲儿地往厕所冲。李华笑着对记者说:“老母亲不认字,把厕所当成了旅游景点。”他不停地感叹,“这周村古商城的旅游厕所‘颜值\’太高了,简直是一道风景线。”
记者从古商城北门向南走去,刘万鸣艺术馆旁边的老建筑北侧区域是公厕,南侧是工艺品店。花窗、古灯、仿古木桌椅、文艺老照片……一派老城的传统韵味,与“百年商埠”的名号相得益彰。若不是看到门口“公共厕所”的标志,还真以为是一座明清时期的雅致院落。记者继续向里走去,洗手池、烘手机、洗手液一应俱全。
像这样的旅游厕所,古商城周边共有16座,如此“高大上”的旅游厕所得益于周村区着力实施的“厕所革命”。自2015年以来,古商城先后投入226万元,累计新建改建厕所13处。这些公厕不光“颜值”高,“里子”更是充实有内容。“公厕改建过程中,我们重点考虑了男女厕位比例、第三卫生间、母婴设施建设等问题。”古商城保护开发指挥部常务副总指挥宋军说,“第三卫生间”被称做“家庭卫生间”,为子女带行动不便的异性老人、母亲带小男孩、父亲带小女孩上厕所提供便利。记者来到第三卫生间内,舒适的休息座椅,贴心实用的婴儿用具,芳香扑鼻的室内气息,处处细节彰显着温暖的关怀。
“渐行渐远”的农村旱厕
“俺家儿媳妇又带着大孙子来看俺了!”周村经济开发区沈家村村民于翠芬往路口小跑着迎接孙子,冬日的寒风吹在她脸上,却没冻住皱纹里藏不住的笑意。这个画面和一年前于翠芬家的状态形成了鲜明对比。“一块木板两块砖,三尺栅栏围四边”曾是农村厕所的真实写照,臭气冲天、蝇虫成群,城里的孙子和儿媳妇不愿意回老家,为此于翠芬郁闷得很。自2015年全村实行旱厕改造后,于翠芬一家的情况一下子“由阴转晴”了。今年冬天,周村区许多村落和沈家村一样,村民不用再为厕所卫生问题而揪心了。
“经过前期民意调查和征求群众意见,我们因地制宜选择无害化卫生厕所的类型与实施技术,重点推广了三格式化粪池。”区农业局党委委员、主任科员徐子刚介绍,该化粪池不仅处理效果好、经济实用、安装简易,经过化学方法处理的粪渣还可以作肥料。
实施农村旱厕改造,不仅让农民用上了城里人的卫生厕所,更改变了村民们的生活习惯和村容村貌。如今,上完厕所只需轻轻一踩,粪便就会冲进埋在地下的三格式化粪池中,新厕所带给村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整洁干净了,亲戚朋友愿意回家了。村民眼中的小变化正是周村区农村旱厕改造带来的大变化。
“今年计划改造4150户,目前已经超额完成1441户。”采访中,徐子刚告诉记者。截至目前,全区累计完成19341户农村旱厕改造,并拿出部分农业支持保护补贴结余资金,用于改造后续管护资金。数百年来因陋就简的旱厕正在消失之中,农村生活环境和幸福指数得到了有效提升,让新农村建设步伐稳步向前。
城市公厕人性化
何璋是个老环卫工人,从事环卫工作已有25个年头,打小就住在站北路附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周村人。“老周村人肯定都知道这个词,就是茅房。”何璋说,所谓茅房,就是用木板、土坯围起来的角落,在地上挖个坑,砌点砖,离茅房一二十米都能闻到臭味,直到八九十年代,才兴起了水冲公厕。
如今,快退休的何璋已不在环卫一线工作,但他还是喜欢在闲暇时到处走走看看,用镜头记录城市的变化,公厕就是他镜头中的主角之一。
记者跟随何璋来到庆淄路公厕,穿过路边的绿化带屏障,是一座古朴的灰白石墙建筑,公厕前栽种着不少树木,为这座建筑增添了雅致色彩。自庆淄路公厕建好以来,有效解决了杜家农贸市场、杜家大集、周边经营业户和居民的用厕难题,还配套建设环卫工人休息室,走进其中,各种设施一应俱全。
城市公厕改造升级,是周村区近年的重点民生实事之一。2016年,城市公厕改造提升11座;2017年改造提升21座,公厕中还出现了许多新元素:第三卫生间、装饰绿植……
如今,在“五长制”打造“六最”城市的推动下,城市厕所已成为周村的一张亮丽“名片”。
新闻推荐
送餐员为辖区老人送餐2017年,周村区大街街道荣和社区居委会以打造“最干净、最有序、最文明、最和谐、最安全、最幸福”的“六最”社区为目标,坚持党建引领,秉持“八心”服务理念,认真履行八项服务承...
淄博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淄博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