洼子村传统文化展演活动现场□本报记者楚春霞通讯员赵玉霞
9月19日,天蓝气清,朝阳初露。淄川区罗村镇洼子村的楼区广场上已搭好了戏台。精彩纷呈的歌舞演起来,声震八方的锣鼓敲起来……人们身穿节日的盛装,欢歌笑语,激情四射。“庆国庆、迎十九大”洼子村传统文化展演大会正在如火如荼地举行。
百姓舞台上演激情燃烧
身穿红衣装的铜鼓队在广场上摆开了阵势,扬臂挥槌,声震四方,并不断地变换着队形。她们表演的是“十番”锣鼓,在村中已有100多年的演出历史。稍后,穿着利落的腰鼓队分为两队,一边敲击,一边展现着俏皮的舞姿,整齐的鼓点敲得人心振奋,现场气氛一下子升了上去。这次展演大会内容丰富,除了大鼓、铜鼓、腰鼓,还有京剧、吕剧、五音戏等表演形式。最受村民欢迎的节目,莫过于由张笃杰编写、四位老姐妹表演的“三句半”《夸夸俺们的洼子村》,动作夸张,生动谐趣,引来阵阵欢笑,把这次活动推向了高潮。
近年来,在村民走上富裕路后,洼子村原有的文艺传统又红红火火地恢复起来。当年,村里剧团曾演过五音戏《彩楼配》,吕剧《胡林抢亲》《龙凤面》,京剧《沙家浜》,并自编自演过《机井新曲》《找驴》等剧目,多少年过去了,村民们的演出水平和热情一直保持着,有的村民为了使技艺更精湛,还专门跑到外地,到专业剧团去学习。
艺术展览展现村民新气质
在广场北举行的艺术展览也毫不逊色。首先看到的是淄砚作品,样式别致,精巧绝伦。有游龙穿云,有狮子滚绣球,有青莲初放,有牡丹盛开……每一款都是多种图案组合,构思精巧又刀工细致,制作者是40多岁的韩女士,小窎桥的娘家,洼子村的媳妇。制作砚台的石材就采自于村东的洞子沟,有的还是闪闪发光的金星石。再往后看,是形态各异的根雕,都是从东山里刨来的荆杨疙瘩,稍一加工,有的像金龟,有的像猛虎,大仙鹤翘起了一只长腿、孙悟空高举金箍棒。还有一只象征吉祥的大麒麟,出自退休多年的张士佃老师之手。再后面的根雕更为精美,有寿星、弥勒、关公、观音大士,皆栩栩如生,其作者竟然是一位年轻人。后面还有盆景,石雕,皆取材于洼子村的东山,出自本村村民之手,不禁令人感叹,洼子村的蕴藏真丰富,乡亲们的手艺真高超。
随后,大家来到了书画展室。只见墙上挂满了作品,有工整的小楷,有气势磅礴的草书大字,还有动感十足的骏马图和精美的剪纸。洼子村爱好书法者多,已故张金山校长是书法名人,曾获国际书法大赛“天鹅”奖,村里现有市区书法协会会员15人之多,有的多次参加过区、市、全国书法展,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看着这琳琅满目的作品,其中两幅还是七八岁孩子所作,不由令人感叹文化的熏陶与传承是多么重要。
嘉宾云集盛赞“艺术村”
据悉,洼子村是元朝至正年间建村,历史上曾名“仙岩庄”,至今已有七百多年历史。村民崇尚文化,是远近闻名的“教师村”,千多人的村庄当教师的竟有60多人,多人在大学任教。洼子村人喜欢艺术,书画成风,戏曲表演曾获淄博市文娱汇演二等奖。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村民的精神需求也不断提高,传统文化得到了恢复继承和长足的发展。这离不开村里有识之士的大力支持,这次活动的资金,就是由村支部书记咸玉广,民营企业家张良贞、张士侠,还有村委成员张士雷等慷慨解囊、踊跃捐助的。
洼子村的传统文化大会,得到了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任李松的高度评价:“我走过大江南北很多村落,这次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一个人口并不算多的村落,能有着如此深厚的文艺传统,而且直到今天依然鲜活,难能可贵!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洼子村人对本乡本土文化的热爱,这样一种红红火火过好日子的社区精神,代表了当代村落发展的正确方向。愿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继续美化洼子村民的生活,继续助推新农村的健康发展!”山东省民俗博物馆馆长、书法家王丕琢现场挥毫:“仙岩聚宝地名村树新风”,受到了村民们的热烈欢迎。
家乡的文化盛事牵动着游子的心,也成为一股力量,吸引游子回到家乡。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山东省民俗学会会长张士闪,淄川区教师进修学校原副校长、《聊斋志异》研究专家赵玉霞等回到家乡叙游子乡情,谋家乡发展,大家期盼着洼子村迎来更美好的明天。
新闻推荐
淄博市周村区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根据周村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于强的提请,于2017年9月27日决定任命:方勇为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委员;李建坤为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
淄博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淄博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