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园小镇,万亩桃花风光宜人
休闲采摘,乡村旅游红红火火
赛桃大会,对话世界有魅力
端午文化节,手工制香传承古老民俗文化
青山绿水,彰显鲁中慢城灵秀气
休闲度假,古朴村落有滋味金秋时节,瓜果飘香。博山区池上镇秋高气爽、山清水秀,一幅如诗如画的景象。行走在小镇上,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幅幅乡村旅游蓬勃发展的生动场景:游客们或是尽情在采摘园里采摘蔬果,饱览乡村风景;或是登山攀岩,享受“山地户外”运动带来的乐趣……
今年以来,池上镇把文化、农业、康养与旅游深度融合作为提高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增强旅游文化内涵的重要工作来抓,全面开发旅游资源,浓墨重彩地书写着文化、农业、康养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新篇章。
农旅融合打造亮点
池上镇树立农旅融合发展思路,围绕乡村旅游发展,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等生态旅游农业,不断深化产业融合模式,走出了一条“以农促旅、以旅兴农”的农旅融合发展之路。
池上镇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培育和催生了一批融农业观光旅游、农产品生产、田园风光、农耕体验品味等多种业态和功能为一体的乡村旅游业态,推动农旅一体化发展,形成了中郝峪村、聂家峪村等一批叫得响的乡村旅游品牌。通过把互动体验元素融入农业产业开发建设中,相继开发建成蔬菜劳作园、瓜果采摘园、真人CS对战、攀岩、漂流、拓展体验、休闲养生宿营等旅游项目,高标准发展农家乐,实现农民和游客互动,让游客成为乡村旅游的“主人”。
今年以来,池上镇陆续举办了大樱桃采摘节、板栗采摘节、山居寻泉星空之雏鹰成长计划等活动,让游客进行包粽子、制香、民俗、茶道、采摘、篝火晚会等体验。通过积极宣传,扩大影响,吸引了大批来自周边地区的旅游团和散客,游客们在此体验农家采摘、手工技艺、民俗的乐趣,让广大游客尽享原汁原味的农家生活。
文旅融合突出特色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池上镇乡村特色鲜明,文化底蕴深厚,在开发过程中,坚持文化保护与开发利用相结合的原则,深度挖掘历史、民俗、红色等文化资源,形成了以聂家峪红灯笼乡村家园农家乐、桃花溪·桃源民居、十六泉子·古村落、八宝灵山寺及观音寺等为代表的文化旅游路线,有效带动了池上镇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今年以来,池上镇先后举办了“十里杏花,相约泉子”诗歌会、“艺术中国行”桃花节、端午文化艺术节暨大樱桃采摘节、赛桃大会等节会活动,利用特色文化旅游活动和载体,以文化提升旅游的内涵品质,以旅游促进优秀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这期间,中央、省市有关媒体行动迅速、采访深入、宣传有力,形成了很好的合力和社会冲击力,“池上”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在广度和深度上大为提升,“国际慢城”品牌效应初步显现,游客纷至沓来。
康旅融合增强动力
近几年,康养旅游作为集健康、养生、休闲、旅游为一体的新兴旅游产品,越来越受青睐。池上镇辖区内山林植被茂密、生态条件优美、环境清新自然,具有发展康养旅游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旅游+康养”正在成为池上镇旅游发展的新方向。
中郝峪村生态环境良好,气候适宜,有利于深度睡眠、养生养老等,通过积极开发森林康养、中医药康养、户外运动、生态观光、民俗体验、避暑休闲等旅游产品,发展养生健身、保健康复、医疗养老、修心养性为核心的康养旅游产业,每年都有大批游客自驾来这里休闲度假,昔日的边远山村已成为都市人心驰神往的度假地。目前,中郝峪森林康养基地入选第二批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单位名单,已成为池上镇发展康养旅游的一张名片。
池上镇从抓项目入手,打造属于池上镇的“康养+旅游”品牌,推动池上镇康养胜地建设。中郝峪村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现已开工,游客服务中心及停车场项目已建设完工,将建成集康养度假、生态观光等多功能的综合性生态休闲景区;聂家峪市级森林公园升级建设项目正在有序开展,打造集文化娱乐、旅游休闲为一体的游玩康养景区;规划建设总里程达21公里的鲁山旅游——志公山旅游连接线,将鲁山景区和志公山景区整合连片,提升生态康养基础设施,把生态康养的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池上镇党委书记李林表示,今后将牢牢把握区委、区政府确立的“一个目标、三个聚力”工作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以与世界对话的智慧和勇气,因地制宜地做好农业、文化、康养与乡村旅游的有机融合发展,不断丰富乡村发展内涵,扎实推进乡村旅游发展,全力以赴推动“国际慢城”建设实现大发展。
□本报记者姜乾相通讯员郭前斌徐莹
新闻推荐
16日阳光明媚,鸟语花香,我们小记者走进金山镇旺泉核桃种植基地采风。进入山中,空气中夹杂着微风和花草的清香,使我们心旷神怡。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片的玉米、谷子,金灿灿的一片,如同金色的海洋;眺...
淄博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淄博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