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栋
又逢一年开学季,大一新生纷纷手拉肩扛沉甸甸的行囊、怀揣梦想走进大学校园,开启崭新的人生旅程。新生报到成就的这道独特的风景线,也成为那些与大学生活渐行渐远的人们的一份回忆,无论青涩,或是美好,这些来自不同年代的人对于他们各自珍藏的这份记忆总会各有感慨。
“50后”、“60后”:
被褥约等于全部家当
对于“50后”、“60后”,回忆当年入大学的场景,相比起“感慨”,更多的是一种幸福。物质本就匮乏、条件本就落后的年代里,与对精神、理想的追求相比,入学的行囊则成为大学生们最不在乎的事情。
张继升是淄博师专81级学生。谈起上大学,初入校园时的情景彷如昨日又倍感亲切。“那时候能考上大学就是天大的喜事,虽然也有人会瞧不上这个‘所谓的大学\’,觉得这是个不入流的三类学校,但我却能改了户口、身份,吃上‘国家饭\’。和现在的孩子们忙着整理行李不同,我们那时候对行李没有一点概念。”张继升表示,绝大多数同学自带棉被、水桶、脸盆来到学校,用肩膀扛,用手提,往宿舍一放几乎就是全部家当了。
简单的行李却背负满满的期待,难得的机会从来不会因行囊的简单而蒙上缺憾的色彩,精彩的大学生活就在这简单与憧憬的对比中开启了。
“70后”:
一箱衣服就足够
如今,45岁的王开民经营着自己的小生意,衣食无忧、自得其乐。再回想上大学,他有着无限的感慨。“我1990年考上聊城师范,当时也就18岁,农村孩子自然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个年龄的孩子在家里已经算是成年人了。”王开民说,“兄弟姊妹多,平时的衣服都是哥哥淘汰下来的。因为要外出上学,家里才花钱买布给我做了一身新衣服。”行李包就是一个化纤的袋子,里面塞满了衣服和书,后来,父母把家里的收音机让王开民带去了学校。
与“75”前的大学生相比,“75后”的大学行礼就逐渐“潮流”起来。新衣服是多数学子入学的标配,但随身听也开始流行起来,配上流行歌曲磁带,他们的大学生活能明显感觉已经在潮流的方向上发展。
“80后”:
MP3到手机的演进
对于“80后”学子而言,几身新衣服似乎已无法满足他们对崭新生活的期待。从“80”到“89”的年龄跨度,他们的大学时光经历的恰恰是社会飞速发展的时代,这在入学行李上变化最明显,从起初的几身新衣服,到后来的MP3,再到MP4,再到手机,而内存也渐渐成为一个流行的热词。
刘菲是典型的85后,踏入大学校园,拉杆行李箱里除了必备的生活用品和衣服,家人还专门给刘菲买了一部经典的诺基亚手机和一个MP3。“当时买手机就花了差不多1000元,MP3也将近四百元,其实过了没两年发现,MP4更好用。内存大,还能看视频和图片。手机也更新的越来越快。”刘菲感慨着自己从新生到接新生的过程中,最大的感受就是学子们行李箱里那不断变换升级的电子装备。
“90后”:
电子产品样样不能少
新世纪变化最快的除了信息,就是科技,此时踏入大学校园的“90后” 则对这一讯号保持着同频率的敏感,开学装备总是新潮又前沿。
宋兵2011年考上了武汉理工大学,说起上大学要带的行李,宋兵回忆说,自己只是简单带了一个装有几件衣服的行李箱,没有大包小包的行李,算是轻装出发,只等在学校安顿好后,再一一购买。“爸妈买的是卧铺火车票,路上也不适合带太多东西,到了都是缺什么再买。”宋兵说。为了迎接新的大学生活,宋兵在开学前两三个星期去专卖店花了3000元钱购买一部三星手机,还买了一个iPad。“那时候都流行苹果4,真心有点贵,所以才选择了三星。宋兵告诉记者,虽然三件套不一定是新生标配,但手机和电脑已经成为此时学子们的开学必备品,价值要超过6000元,甚至过万元。
新闻推荐
对标单位对标单位主要特点本单位总体目标任务2017年目标任务主要工作措施无锡市社科联机构健全、制度规范,各项工作标准高1.提高社科评奖工作水平和奖励强度向市委提交《淄博市社会科学优秀...
淄博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淄博这个家。